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譬如说,现在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去到惑业苦的境界,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到佛的境界,我们希望到佛的境界,我们必须把这两个朋友的特征认清楚,这个朋友是长得怎么样,我到时候就知道,现在这个朋友来,是一个坏的朋友;现在出现的是好的朋友,应该依止。这是一个不好的朋友,我应该驱除。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佛陀很认真的发明妄想的形状、真心的形状,破妄显真。这一段是这三卷半的一个精要的地方。我们看看第一个「即妄显真」。

附表十一—真如佛性

(一)即妄显真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好,我们看它的内涵,先看第一段、总标。「阿难」,佛陀讲完三卷半以后,招呼一声阿难。他说: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的法,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以下讲两个譬喻,来譬喻这个法的相状:因缘所生法是一种「浮尘」。就是在虚空当中飘动的灰尘,这个是譬喻我们的色法。这个色法,人有人的尊贵的相状;三恶道有三恶道这种下劣的相状。这种相状是随着业力,有这种去来流动的相状,有去有来有流动叫做浮尘。这个风一吹,往东边吹,这个灰尘就往东边飘;往西边吹,这个灰尘就往西边飘,就是这种流动,这是一个譬喻。

其次,「诸幻化相」。这个幻化,它的意思就是,这个魔术师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变出一只猫,一下子就变一只狗,这种生灭变化,指的是我们的心法。我们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各式各样的内心随着境界有任何的变化,就是诸幻化相。

前面的是譬喻色法,这个是心法,就是把因缘所生法,以色、心二法来做一个说明。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它是无常的。这个无常我们前面也说过,可以用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譬如说,我们这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状态;你下辈子你变一个畜生,变那个畜生以后,你有畜生的相状,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个是约一期的生命来说,无常。也可以约一剎那,就微细来说呢,我们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内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内心,也是不同!这个就微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切的法,它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所以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是把因缘所生法,做一个拢总的说明,这以下以相跟性,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幻妄称相」。从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来说,是因为从它的暂时的显现的情况,从因缘上,这种幻化的因缘上,我们安立的这个假名假相假用。说这个是一个人,这是一个鬼,这是一个畜生。畜生有畜生的相状,畜生有畜生的假名,畜生有畜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幻妄称相」。因为从世俗谛,我们必须要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使令我们来认识它、来区别它,这是从一个相的角度来看因缘所生法。

其次,「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假设我们从体性来观察呢,它是一个妙觉明体。这个妙觉明体,古德解释这句话,是从两方面:

第一个是妙觉之体;第二个是妙明之体,一个觉;一个是明。

这个妙呢,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不是凡夫所能够理解的。这个觉是相对于迷,迷惑颠倒来说的。这个明是相对于黑暗来说。它是一个觉而不迷、明而不暗,一方面觉,一方面能够光明;一方面光明、一方面觉,这个是约体性来说。这个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相状,可以从它的体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这一段的意义告诉我们这样子观察,这是一个总标。

其次,我们再看第二段、别释。别释里面,就各别把这个相跟性的内涵开展出来。先看相。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色法跟心法的开合不同。如果我们开心合色的话就是五阴,开色合心就是六入跟十二处,这个色心具开就是十八界,其实就是一个色法,一个质碍的色法,跟一个明了性的心法。

这些色心诸法,从相状来观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是说十法界,我们把法界分成十法界,这个十法界都是由色法跟心法所构成。

佛菩萨的法界的色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庄严,他那一念心也是特别的清净庄严。人天的法界就是杂染,但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说,他的色身还算是尊贵身。他那一念心呢,至少多分来说是善心多、恶心少。这个三恶道那个相状,就是一种苦恼下贱的相状,那一念心也是烦恼多、善心少。

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么有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你过去业力的熏习,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你过去的烦恼罪业的和合,就创造了一个三恶道的色心;由这种善业的和合,就创造一个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创造了四圣法界的色心,这些都因缘所生法的。这个是从相状来简别十法界的差别,就是从相状上,我们应该肯定,从因果上来说,十法界是有差别的,有殊胜、下劣的差别。我们再看这一切的差别当中,有一个不差别的本性,看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凡夫的世界,就是随这个因缘所生法,随这个境界,就是变化。好的境界,我们快乐;不好的境界,我们苦恼。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去观察这个相状的变化,你应该去观察什么呢?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就是说,这一切的生灭,这一切的去来,它的本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是什么情况呢?「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的体性是常住不动的、妙明的,是不动的、是遍满的,这叫做「妙真如性」,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性。

所以说,假设我们从本性来观察,这个真常的本性来观察呢,我们会发现这个十法界的这种去来,或者是迷悟、生死,这种变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们从清净心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去来,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这些都不可得,这个不可得那个本性,就是我们依止处,清净本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想要修一切的法门,这个首楞严大定,你要先把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依止语言文字先理解它,就是名字位,先了解它,你才能够依止。

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看到一个老和尚,就跟他顶礼。这个老和尚也是一个老禅师。这老和尚就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朽,就我这个色身是老病死的,你不要顶礼,莫礼老朽。这个禅师就回答说:礼非老朽者。这个禅师是开悟的人,他说:我是顶礼那个非老朽的。就是说,表面上我是顶礼你的色身,其实我是顶礼你的清净本性,那个非老朽者。就是说,你现在的色身是剎那剎那变化,你现在的内心是剎那剎那变化,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人,我是顶礼那个在一切剎那变化当中,不剎那变化的那个不生灭心,我是顶礼那个礼非老朽者。

所以开悟的人,他就是会往道上去会。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人内心是站在什么角度在做事情,看得出来。我们凡夫的心,是站在一种攀缘心,那个禅师他做一件事情,他的内心,那个脚跟所站的位子是不生不灭的,他不会被因缘所生法所动摇的,礼非老朽者。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要以为你离开了攀缘心,而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的。

在天台宗有一个圆教名字位,古德讲一个偈颂,来说明这个名字位的境界。

他说:「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所以这个人「方听无生曲」,哎呀!我现在知道这个无生的道理,过去就是被这个生灭变化的境界所转了,我一天到晚颠颠倒倒的。「始闻不死歌」,喔!我终于在一切的老病死当中,找到一个不老病死的法。「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原来当体就是你现在这一念东去、西去,到处攀缘的心,它的本性、它的本来面目,就是那个「无生曲」,就是那个「不死歌」。可是我们没有回光反照,「翻恨自蹉跎」,冤枉,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攀缘心带着,在三界里面流转,真是冤枉,现在知道。我知道以后,就不要随顺攀缘心而转。

所以这个地方,你应该体会、体会,就是这个「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就是我们应该从这种生灭变异的相状当中,去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是第一段的「即妄显真」。

我们再看第二段「叹德劝修」。这样子依止不生灭心有什么好处呢?好我们看《楞严经》的说法。

【阿难!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

这第一段。在流通分当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应该,你现在进到首楞严大定法门是开悟,所以能够讲出那个偈颂,来赞叹首楞严大定,你不应该只有自受用,你应该把这种妄想的根元,跟心得开通的这个法门传示将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