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楞严经》它发明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妄想,妄想根元,就是攀缘心,当然这个攀缘心是以我为根本,就是有一个我才会攀缘的;心得开通是无我、无我所的真心,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你应该要把这个妄想跟真心这个内涵,在将来佛陀灭度以后,把这个法门流通出去,在末法时代众生一片的黑暗当中,这种清净的光明的法,你要能够传承下去,这个很重要的。
为什么呢?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
使令这些颠倒的众生,知道我们这一念的攀缘心是虚妄的,使令我们生厌离。就是我们无始劫来为什么会惑业苦呢?不是上帝创造的,是因为我们老是喜欢依止我们的攀缘心的自体流转,怎么办呢?「知有涅盘,不恋三界」你应该知道在这个生死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盘,就在我们的心中,使令我们能够「不恋三界」。
这个是佛陀嘱咐阿难尊者,来流通这个首楞严大定的法门,这样子流通有什么好处呢?看第二段。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这是说明弘传这个法门的功德。
先做一个比况,说:有一个人,这个人发了大悲心,他以遍满十方虚空的七宝,这么多的七宝,充满虚空这么多的七宝,用来布施,布施谁呢?「持以奉上微尘诸佛」。佛是一个最殊胜的福田,以这么殊胜的珍宝,来供养这么殊胜的福田。是用什么态度来供养呢?「承事供养,心无虚度」就是身、口二业是非常的恭敬,内心的意业也是一样,没有虚度,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身口意都是非常的恭敬。以这样殊胜的心态,来供养微尘的诸佛,阿难!你想一想看,这个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这个人得的福报是多、是少呢?我们看阿难回答。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徧,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说:能够布施的法,是虚空无尽的珍宝,下面先讲一个例子说:过去有一个众生,他只有布施佛陀七钱,这么少的钱,他舍身以后,就得到转轮王位,因为这个佛是无上福田,少数的业力,就能够得到大的果报。「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何况这个人,他用这种虚空的珍宝来供养,所以说,这个福报是「穷劫思议,尚不能及」,你用一劫的时间来思惟、来算计,这个福报是算不完的,所以说,总结:「是福云何更有边际?!」这福报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福报。
先把这么大的福报标出来,这以下再加以比况,我们看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回答。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佛陀要讲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的时候,先说明佛陀是无量劫来不打妄语的。佛陀说的话是不增不减,就是真实语。佛陀讲的话,也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就是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佛陀就怎么说,佛陀如是知如是说,他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以佛陀的话是没有虚妄语。
这以下,佛陀就把他内心所照见的这种真实境界说出来。
「若复有人,身负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说有一个人,这个人过去是一个颠倒的境界,随顺攀缘心,遇到恶因缘就做了错事了。什么错事呢?「身负四重,十波罗夷」,他把这个声闻戒的四重戒完全破坏,菩萨的十波罗夷也破坏,就造了这么重的罪业。这个罪业的力量,马上就要牵引他到此方,或者他方的阿鼻地狱,「乃至于穷尽十方无间」,不但一个阿鼻地狱,一个阿鼻地狱受完以后,这个阿鼻地狱成住坏空坏了以后,又到另外一个阿鼻地狱去,就是十方无间的地狱都要去经过。因为这个人罪业太重,四重、十波罗夷都破坏了,这一个身心,他结集这么大罪业的人。
这个人后来有一点改变,什么改变呢?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这个人他学习了首楞严大定的法门。学习以后,他能够理解,而且生起信心,决定的信解。这一念的决定信解,他不但是一念的信解,他能够以一念的短暂时间,把这个法门在末法时代,在众生的黑暗颠倒当中,「开示未学」。就在这个无明当中放出一道光明,把佛陀所传承的这个首楞严大定法门,把它给弘传出去。
这样子他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是首楞严大定的功德力。就是说,他以这个一念的相应,这个破恶来说,他所结集的四重、十波罗夷的罪业,「应念销灭」。就在他依止不生减心那时候,那一念的光明出现的时候,这个四重、十波罗夷就完全破坏。变其所受的「地狱苦因,成安乐国」。不但是把这个罪业破坏,他还能够往生到佛的净土去,这个是约破恶。那约生善呢,「得福超越前之施人」,他的福德力,超过前面的财施,就是这个法施的功德,「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议,的确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首楞严大定,我们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我们讲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世间上的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有一个自性执的。
这个因缘生呢,我们要从杂染的因缘来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们整个罪业的结集,创造者是无明,也是由无明来摄持这个罪业。你现在就弃舍无明,弃生灭守真常,你现在依止清净的本性,这个时候,你的罪业没有依止处,就: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心若灭时罪亦亡。
所以这个首楞严大定,它是这样子,我们凡夫要不知道首楞严大定能忏除罪障,也不错,你就认为有一个我,我过去造了很多的罪业,我现在拜佛,把我的罪业给消灭掉,这样也不错。但是你这样子,枝末,从这个枝叶上来忏罪,这个是要很多时间,很多的辛苦。
你能够观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你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依止这个不生灭心来忏罪,你是从根本上把罪业给破坏掉。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太大,它能够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能够达到这种功德力。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完《楞严经》以后,赞叹这个首楞严大定的法门。
[师答]:微细陀那识,陀那就是阿陀那,就是阿赖耶,它的流动是微细的。陀是陀罗尼的陀。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这个「一念」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天台宗它把这一念的相应,划分成六个次第:
第一个是「理即」。
就是说,你这一念心本来是有清净的心,但是你不承认,你也不了解。整天随顺你的妄想流动。当然你这一生也可能造一点善业,去得一点可乐果报,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这是一种愚痴的众生,这个叫理即;
第二个是「名字」,名字即。
「名字即」这个人,他能够从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经论的语言文字里面,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然他不是这样念过去,他能够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把这个法承当下来。乃至于内心当中能够随顺,就是说,他能够了解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这一切的烦恼罪业都是如梦如幻,他从这个语言文字里面得到信解,这件事很难得,名字位;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三个是「观行位」。
这个观行位有禅定力,前面的名字位,是一种散乱心的闻思的智慧,到了观行的时候,那有禅定的,就是修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