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四科,首先我们先解释标题禅净双修,先解释这个禅,这个禅具足来说,应该是翻成禅那。这个禅那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静,就是寂静的静;第二个是虑,思虑的虑。

什么是禅那的境界呢?就是他要能够静,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要专一的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明静不动叫做静,这个是跟定相应的。其次这个虑,就是正确的思虑,这个正确的思虑就是一种观,智慧,就是我们能够观察我空跟法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察到诸法的真实相的智慧叫做虑,所以这个虑是就着智慧来说。

从这个意思就看出来,这个禅那里面的内涵是有定、有慧;有慧、有定,是一种定慧等持的境界。

这个净指的是净土,这个地方的净土,指的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就是一种修因证果,信愿持名是约因地的修持,求生西方是一种果地的证得。

这个地方讲双修,什么能够双修呢?理事无碍,这个理指的是理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事指的事修,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当然这个理也可以说是前面的那个禅字,虽然禅是有定慧,但是多分来说还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般若波罗蜜。

所以这个理是一种二空真如之理。我们的空性的理论,不要去障碍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也不要去障碍二空真如之理,这个叫做理事无碍。这两个法在我们内心同时的运转。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还是观一切法毕竟空,这两个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彼此不互相障碍,这个就是理事无碍。

这个地方我们分两科来说明: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先说明禅跟净的差别的内涵,再说这两个应该如何的双修,先把这两个分开来解释,再合起来运作。

先看第一个禅跟净的差别,我们请班长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分二: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今初。

丙一、禅净之别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极情亡,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相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地方的大意,印祖他是分成两个内涵来说明。先说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再说明什么是有禅,什么是有净土。先看

第一段,把这个禅跟净土的内涵加以差别。

第一段分两科,先讲禅,再讲净土,先看第一科。「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

这个是从教门的定义,什么是禅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就是这个禅不是修习而来的,是我们,不管修行不修行,他就是具足。

具足的禅是什么内涵呢?

真如佛性:这个真就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这句话,在佛法它的定义是说,就是这个法它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叫做真实不虚,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

譬如说,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们今生得到一个尊贵的人身,乃至于得到种种财富的果报。但是这种不应该说是真实不虚,因为你的人的果报,你的财富的依报,这件事情是会破坏的,等到这个势力结束以后,你可能会因为下一个因缘,又出现一个天的果报,饿鬼道的果报,就是这个法的存在是会有变化,是一种欺诳性的,那就不能讲真实不虚。这个真实不虚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因缘怎么变化,它就是这种境界,这个叫真实不虚;

如:恒常不变,它不会变化的。真实不虚而且恒常不变的一种佛性。这个佛者,觉也。它是一种灵灵觉觉的觉性。这个是不管你是不是修行,都是具足的一个佛性叫做禅,这个是约教门。

我们再看宗门怎么说。

「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这个禅宗呢,它是不立文字,就是它不依止佛陀的圣教量,开悟的祖师,他能够从他的开悟的那一念心里面,讲出一些话,讲出一些语言文字,跟经论是不一样,但是义理是相合的,这不立文字。

我们看宗门怎么说,它说什么是禅呢?「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叫禅。当然这是禅宗都是一种譬喻,就是我们在这一切的杂染因缘,还没有成就之前的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意思就是说,这个法我们还没有造作因缘,它就存在了,没有造作因缘就存在了。

譬如说,我们现在得到这个人的果报,人的果报,我们凡夫有自性执,这个人身体就是我,你长得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个性,你的色身有什么样的特征。但是这个不应该说是本来面目,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一个法,它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它是后来的业力创造出来,不算是本来面目,就是已经是成就以后。所以这个地方,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假藉任何业力的造作之前的一个状况。

当然禅宗讲这个就是一种禅机了。所以说「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依止这个参,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这个话就这样子讲:什么是本来面目?什么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师最后一个总结。「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这个禅它是我们一个纯真的心体,一个真实的心体,这个真实的心体它是无能、无所。

《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两个状态:第一个叫做攀缘心;第二个叫常住真心。

这个攀缘心的特性,就是我们的内心,认为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有一个我存在,由这个我来创造种种的善业,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最后也是由我来去承受这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个造作者,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攀缘心,它是随顺因缘而转的。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色是无能、无所。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内心种种的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那个没有能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纯真心体,这是第一个观察,没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体性是寂的,这个寂是就体性,它有这个不变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随缘的作用,有这个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指的是它的体性。

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不寂,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业力,有种种的果报,我们烦恼的这个惑业苦,它是不断流动的。这个唯识学怎么形容我们的攀缘心,它说: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这个我的思想这件情事,习气如瀑流,就像那个瀑布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由善的念头创造善的业力;由恶的念头创造恶的业力,剎那剎那在生灭。这个不应该说是寂,这是不寂。

这个就是把我们真心跟攀缘心简别出来,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照呢,应该说是简别二乘;前面的寂是简别凡夫。二乘人他这个清净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应以后,他整个三界的惑业苦完全息灭。完全息灭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够生起这个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够生起作用,所以这个照是简别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个心是偏空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寂又照、照而寂,去体会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境界,它是一种离念灵知的纯真心体。

关于这点我们看看《楞严经》怎么说,我们看附表第十一。

我们根据《楞严经》的理论,把所谓真心跟妄想,我们来做一个简别。这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句话是在赞叹《楞严经》的说法主跟所说的法。「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叹佛陀,能说法的人是妙湛、是总持、是不动尊。这个佛陀他怎么样呢?他能够说出「首楞严大定」的法门。「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世间上是稀有难得的,你说你能够教人家布施、持戒,这件事情不应该是稀有难得;但是你能够教人家修首楞严大定,这件事情稀有难得,唯佛出世才有的。他有什么样的稀有功德呢?「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种首楞严大定,在那一念心一运转的时候,把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跟罪业,一念之间就完全破坏,「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僧祇劫,它这是顿超的法门,不历僧祇获法身。

但是它有一个关键,在《楞严经》上说,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简别出来,因为修首楞严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内心当中,什么情况是随顺于攀缘心;什么情况是随顺于不生灭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