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济世学堂的青砖灰瓦,西跨院的争执声就撞碎了晨读的宁静。檐角铜铃还在晨风里轻晃,药案上摊开的《本草经》被掀得哗哗响,一场因药材而起的冲突,正像灶上刚沸的药汤,冒着呛人的火气。
“你懂什么!这味‘紫河车’需用三年以上的陈制,你拿新晒的来,是想让病患喝了呕血吗?”穿月白长衫的少年将药包重重掼在案上,锦缎腰带的银扣撞得青釉药罐当啷作响。他是咸阳城富商柳万山之子柳文彦,束发用的羊脂白玉簪泛着温润光泽,连指尖都带着养尊处优的细润,此刻却因怒气压得指节泛白。
被斥的少年攥紧了粗布袖口,露出的手腕上,早年做苦工时被镰刀划下的旧疤像条褐色的蚯蚓。他叫陈石,是三个月前秦斩从流民堆里救下的孤子,身上洗得发薄的灰布衫还带着皂角的淡味。“库房只剩新制的了,李先生晨间查库时说,先凑合用两剂,等西域商队今日午后到了,就换陈料。”他声音发紧,却没退后半步,单薄的肩膀挺得笔直,“再说治病讲的是对症,不是比药材金贵——昨日你给张阿婆开的‘八珍汤’,少放了一味当归,若不是我在旁提醒,怕是要延误她的气血调和。”
这话像根细针,精准戳破了柳文彦的体面。他猛地拍案,案上的药碾子都震得跳了跳:“你也配说我?不过是个吃流民粥长大的,若不是秦馆主可怜你,你连‘紫河车’和‘地龙干’都分不清,也敢来挑我的错?”
“药材认不全的是你!”陈石终于红了眼,声音也拔高了些,“前日先生考‘四气五味’,你把‘黄连性寒,能清热燥湿’说成性温,若真给湿热黄疸的病患开了药,不是害命吗?”
争执声像撒了把盐,瞬间引来了满院学员。围过来的二十余人里,有人悄悄帮着柳文彦数落陈石“不知好歹”——毕竟柳家上月给学堂捐了五百两银子,连东跨院的新药房都是用这笔钱盖的;也有人替陈石抱不平,说柳文彦“仗着家有钱就摆架子”,前日义诊时还躲在后面,让陈石替他给流民包扎伤口。
人群外围,穿素色布裙的素问正抱着卷《扁鹊医案》路过。她停下脚步,素白的手指轻轻按住书页,没立刻上前,只转头看向长廊尽头——那里,秦斩刚巡完后山的药材圃,玄色劲装的下摆沾着些晨露和草屑,腰间的佩剑还没解下,剑鞘上的铜饰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秦斩的脚步很轻,却像带着某种无形的威慑,让喧闹的院子瞬间静了大半。柳文彦见了他,忙收了气焰,却还是梗着脖子,抢先开口:“秦馆主,是陈石以下犯上,不仅质疑我的药方,还敢跟我顶嘴……”
“你的药方?”秦斩打断他,目光掠过案上散落的药材,指尖捏起一点浅褐色的紫河车,指腹轻轻碾了碾,“新制的紫河车带着燥性,若给肺虚咳血的病患用,会加重血热,这点李先生上周刚讲过。你既知需用陈料,为何不先去库房核对存量,反而拿药材好坏苛责同窗?”
柳文彦的脸“唰”地白了,像被抽走了力气,支吾着说不出话,方才的傲气全散了。秦斩又转向陈石,声音缓了些,却仍带着几分严肃:“你能发现药方疏漏,是细心;提醒同窗本是好意,但争执时失了分寸,忘了医者该有的平和心性,也是错。”
陈石低下头,攥着袖口的手慢慢松开,指节的青白也淡了些:“弟子知错,不该与师兄争执。”
秦斩没再训话,只转身走向学堂正中的讲武台。那台子是上月刚搭的,松木做的台面还带着新木的清香,平日要么是素问站在这里讲医理,要么是秦斩教弟子们防身术——毕竟医馆弟子常去偏远村镇义诊,学点拳脚能防身。他踏上台阶,玄色衣摆在晨风里微微晃动,目光扫过院中三十余名学员,声音不高,却能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楚:“今日不上医课,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众人立刻敛声屏气,连院外侍弄草药的杂役都悄悄放下手里的活计,凑到月亮门外听着。
“三年前,我在函谷关下救过一个老郎中。”秦斩的目光落在远处的屋檐上,像是透过晨光看到了从前的事,“那时候恰逢寒冬,老郎中带着药箱,走了二十里山路,去给山坳里的猎户治病。路上遇到劫匪,药箱被抢,腿也被打断了,冻得只剩半口气。可他醒过来后,硬是拖着断腿,爬了三里地,撑到了猎户家——只因猎户家有个三岁的孩童,发着高烧,若等官府派医官从县城赶来,孩子早没了。”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叩了叩讲武台的木栏,发出“笃笃”的轻响:“那老郎中姓徐,早年是前朝太医院的院判,因不愿给权贵开‘延年益寿’的虚方,被罢了官,后来就四处游历行医。他后来跟我说,医者手里的针和药,从来不分病患是王公贵族还是乞丐流民,只分病症是急是缓,性命是重是轻。你们说,他这话错了吗?”
学员们齐声答“没错”,声音整齐,柳文彦的头垂得更低了,耳朵尖都红了。
“可昨日我去你们的住处查看,却见柳文彦的案上摆着三册孤本医书——其中一本还是前朝的《千金翼方》,而陈石却只能借着窗纸的光,看自己手抄的医书。”秦斩的目光重新落在柳文彦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你父亲给学堂捐银子,是支持医道,我谢他;但你若觉得捐了钱,就能轻贱出身不如你的同窗,觉得流民的命不如权贵值钱,那这济世学堂,容不下你。”
柳文彦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慌乱,眼泪都快涌出来了:“秦馆主,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就是昨日见王阿婆的眼疾太脏,怕传染,才说了混账话……”
“说到王阿婆,我倒要问问你们。”秦斩没让他说完,转而看向所有人,“前日城西义诊,城西的王阿婆来治眼疾,你们谁还记得她的症状?”
院子里静了片刻,没人应声。柳文彦的脸更红了,他那日根本没靠近王阿婆,只远远站着,嫌老人眼角的脓水恶心。就在这时,陈石轻声开口:“王阿婆左眼红肿,视物模糊,眼角有脓水,舌苔黄腻,脉浮数,是风热上攻引发的‘目赤肿痛’。她家里穷,舍不得买‘黄连膏’,弟子就给她开了‘野菊花煎水熏眼’的方子,还教她去田埂上采蒲公英熬汤喝,说能清热。”
秦斩点头,眼里露出几分赞许:“昨日我路过城西,特意去看了王阿婆,她的眼疾已经好了大半。她跟我说,有个穿灰布衫的少年,怕她记不住用法,特意找了张纸,画了野菊花和蒲公英的样子,还标了煎药的时辰——那图,是你画的吧?”
陈石抿了抿唇,有些不好意思地嗯了一声,耳尖也红了,却不是因为羞愧,而是因为被认可的局促。
“可当时柳文彦你说什么?”秦斩的声音冷了些,目光再次转向柳文彦,“你拉着其他弟子说,‘这种穷酸病患,治好了也没钱谢,白费力气,还不如多给城里的富商看看病,能得些谢礼’。我倒想问问你,你学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你父亲的商铺多赚些钱,还是为了让更多人不被病痛折磨?”
柳文彦的脸涨得通红,眼泪终于忍不住滚了下来,砸在衣襟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猛地跪下身,膝盖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咚”的一声:“弟子错了……弟子不该以出身待人,不该嫌病患穷,更不该忘了学医的初心。秦馆主,求您别赶我走,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他说着,又转向陈石,深深作了一揖,“陈石师弟,前日是我不对,我不该拿你的出身说事,更不该忽略药方的疏漏。这册《千金方》是我父亲给我的,我赠给你,就当赔罪。”
陈石愣了愣,连忙上前扶他:“师兄快起来,不用这样……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再说先生也说了,知错就改就好。这书我不能要,你自己留着看。”
“要的。”秦斩走上前,从柳文彦手里接过那册线装的《千金方》,递到陈石手里,“这书不是柳文彦给你的,是你凭自己的细心和仁心挣来的。但你也要记住,他日你若成了名医,遇到出身不如你的医者,或是比你贫穷的病患,也不可轻贱他们——因为医者的高低,从来不是看家世富贵,也不是看钱财多少,是看手里能救多少人的命,心里能装下多少人的苦。”
陈石郑重地接过书,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点了点头:“弟子记住了。”
秦斩转身,再次站上讲武台,这次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今日我把‘医者无界’四个字刻在这里,你们要记好,更要刻在心里——”
“无界,是不分贵贱。王公贵族的命是命,流民乞丐的命也是命,在医者眼里,只有需要救治的病患,没有高低之分;”
“无界,是不分亲疏。同乡的病患要治,外乡的病患也要治,哪怕是敌国的人,只要求医,只要有救,就不能拒之门外;”
“无界,是不分学识。你若懂的多,就教懂的少的;你若懂的少,就向懂的多的学,不能因为自己多读了几本书,就看不起比你基础差的同窗。”
他指着学堂院墙上的匾额——那是上月朝廷派官员送来的,“济世利民”四个大字用金粉写就,在晨光里闪着光:“这匾额不是给我秦斩的,也不是给素问先生的,是给你们每一个人的。他日你们走出这学堂,若是有人敢说‘这病患我不治’‘这同窗我看不起’,那便不是我济世学堂的弟子,更不是大秦的医者!”
晨光此刻已洒满了整个院子,照在学员们的脸上,没人再敢有丝毫懈怠。柳文彦站起身,走到药案前,拿起陈石没整理完的药包,仔细分拣起来,连药材上的碎渣都挑得干干净净;陈石则翻开那册《千金方》,凑到柳文彦身边,指着其中一页问:“师兄,这味‘阿胶’的炮制方法,我总记不清,你能给我讲讲吗?”
柳文彦立刻点头,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着阿胶的炮制步骤,连玉簪上的流苏都随着手势轻轻晃动,眼里没了往日的傲气,只剩认真。
素问站在长廊下,抱着医书,看着讲武台上的秦斩,嘴角露出一抹浅笑。她知道,今日这堂训诫,比任何一堂医理课都重要——因为医道的传承,从来都不止是医术的传递,更是医者仁心的延续。若弟子们只懂医术,却没了仁心,那手里的针和药,反而可能变成伤人的利器。
秦斩走下讲武台时,见陈石和柳文彦正凑在一处看医书,其他弟子也围了过来,有人指着书页问问题,有人分享自己记药方的诀窍,方才的隔阂全没了。他没上前打扰,只转身走向药材库——西域的商队今日午后就到了,新一批的陈制紫河车得赶紧入库,还要检查一遍药材的成色,好让弟子们明日能用上最好的药材。
风穿过学堂的天井,带着后院草药的清香,也带着少年们朗朗的读医声。那声音里,再没有了昨日的争执与隔阂,只余下对医道的敬畏,和对“医者无界”四个字最真切的践行。檐角的铜铃还在响,伴着读医声,像是在为这场及时的训诫,也为这些年轻医者的未来,轻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