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54集 学堂奠基各地名医赠典籍相贺(第1页)

第854集 学堂奠基各地名医赠典籍相贺(第1页)

大秦,咸阳城郊。

晨光刚漫过渭水堤岸,便将一片开阔荒地上的热闹景象染得透亮。往日里只长着枯草的土地,此刻已被规整出一方方方正正的土坑,数十名工匠身着短褐,正握着木夯有条不紊地夯实地基,夯土撞击地面的“咚咚”声,混着远处传来的车马轱辘声,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有劲儿。

秦斩立在地基东侧的高台上,玄色锦袍被晨风掀起一角,他目光扫过台下忙碌的人群,又落在不远处临时搭建的木质牌楼上——那牌楼正中挂着一块尚未上漆的木匾,上面“济世医学堂”五个大字是素问昨日亲笔所书,笔锋间既有医者的温润,又藏着几分开拓的锐气。

“将军,泾阳县的李医令到了!”亲卫快步上前禀报,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

秦斩颔首,刚转身,便见大道尽头驶来一队车马。为首的马车车厢挂着素色帷幔,车辕两侧各插着一面小旗,旗面上绣着一枚简单的药葫芦图案——这是大秦境内医者通行的标识,而能让车旗缀着银边的,唯有各县执掌医政的医令。

马车尚未停稳,车帘便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扶着车辕下来,身上穿的细布长衫洗得有些发白,却浆洗得一丝不苟。他刚站稳,目光便直直投向那方地基,随即快步走到秦斩面前,拱手笑道:“秦将军,素问先生,老夫来迟了!”

“李医令客气了,您能来,便是给学堂天大的脸面。”素问从人群中走出,一身浅蓝布裙衬得她气质清雅,她侧身引着李医令往牌楼方向走,“您看这地基,工匠说再过三日便能立起首排木柱,秋日之前,主体便能完工。”

李医令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眼中满是感慨:“想当年老夫在咸阳太医院当值时,便盼着能有一处专门传医授道的地方,如今总算见着了。”他说着,忽然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只沉甸甸的木匣,双手递到素问面前,“这是老夫毕生收藏的《黄帝内经》注本,还有三卷祖传的针灸图谱,今日便赠给学堂,也算老夫为医道传承尽一份力。”

素问双手接过木匣,指尖触到匣壁上的木纹,只觉心中一暖:“李医令这份厚礼,学生替未来的学子谢过您了。”

说话间,又有车马陆续抵达。先是来自栎阳县的王医官,他带来了一箱精装的《神农本草经》,每一卷都用锦缎包裹,封面上还贴着他亲手写的药性注解;接着是雍城的张郎中,这位以擅长诊治儿科闻名的医者,不仅带来了自己编撰的《小儿诊治要略》,还特意带了二十支亲手打磨的银针,说是要给学子们做实操教具;就连远在陇西郡的赵医师,也坐着骡车赶了三天三夜,送来两卷用羊皮纸抄写的《伤寒杂病论》残卷——那是他十年前在民间偶然寻得的,一直视若珍宝。

秦斩看着不断送来的典籍,眉头间的舒展又深了几分。他原本还担心,这些常年在各地行医的老者,会因“济世医馆”崛起太快而心存芥蒂,如今看来,医者心中最看重的,终究是医道的传承。他转身对身后的亲卫吩咐:“把这些典籍都搬到临时库房,派两个人专门看守,每一件都要登记在册,日后学堂建成,要设一个专门的藏书阁供奉这些典籍。”

“是!”亲卫领命而去。

日头渐渐升高,城郊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近百位医者。他们中有执掌一方医政的官员,有在市井中开馆的坐堂郎中,还有隐于山林的民间医者,此刻却都围着那方地基,或低声交谈,或驻足观望,脸上满是期待。

忽然,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驶来,车帘掀开,竟是太医院的院正刘大人。这位平日里只在宫中行走的高官,今日却身着常服,下车后径直走向秦斩和素问,手中还捧着一个精致的紫檀木盒。

“刘院正,您怎么来了?”素问略感意外,她虽曾因诊治皇子与太医院打过交道,但这位刘院正一向谨慎,极少参与宫外的事务。

刘院正叹了口气,将木盒递过来:“素问先生,先前太医院有人对您心存偏见,是老夫管束不力。如今见您要建学堂传医道,老夫实在敬佩,这盒中是太医院珍藏的《扁鹊医案》孤本,当年扁鹊先生游历秦国时留下的,今日便赠给学堂,也算圆了太医院上下传承医道的心愿。”

素问打开木盒,只见里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锦缎上放着一卷泛黄的竹简,竹简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能看出笔力遒劲。她指尖轻轻拂过竹简,忽然想起当初得到扁鹊手记时的情景,眼眶微微发热:“刘院正,这份礼物太重了,学生……”

“不重,不重。”刘院正摆摆手,“这些典籍放在太医院的库房里,不过是蒙尘的古董,只有交到你们手中,让更多学子学到其中的医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周围的医者闻言,纷纷点头附和。泾阳的李医令更是高声道:“刘院正说得对!咱们今日送来的不是典籍,是大秦医道的根!我提议,咱们今日就在这地基前,一起为学堂祝祷,愿它早日建成,培养出更多能治病救人的好医者!”

“好!”众人齐声应和。

秦斩见状,转身对工匠们喊道:“诸位师傅,今日有贵客临门,咱们先停工片刻,让各位医者为学堂奠基添把土!”

工匠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将手中的木夯放在一旁。秦斩让人取来数十把新制的木铲,分发给在场的医者。刘院正率先接过木铲,走到地基中央,弯腰铲起一抔黄土,缓缓填入土坑中,口中说道:“愿学堂传承医道,泽被万民。”

接着,李医令、王医官、张郎中……近百位医者依次上前,每人都铲起一抔土填入地基,原本空旷的土坑,渐渐被填满了黄土,也填满了众人对医道传承的期盼。

素问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却也更有力量了。她转头看向秦斩,见他正望着人群,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便轻声道:“秦斩,你看,咱们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

秦斩转过头,目光落在她脸上,眼中满是暖意:“我知道,从你决定建学堂的那天起,就不是一个人。”他顿了顿,又道,“等学堂建成,咱们把这些典籍都陈列在藏书阁里,让每一位学子都知道,他们接过的,是多少医者的心血。”

素问点头,目光重新投向那方被黄土填满的地基。阳光洒在上面,仿佛为这方土地镀上了一层金光。她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这里会建起一排排整齐的校舍,学子们在教室里诵读医书,在实操室里练习针灸,毕业后带着典籍和医术,走向大秦的各个角落,像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将扁鹊的医道,将济世救人的信念,一代代传下去。

午时过后,医者们陆续离去,每个人离开前都特意走到地基前,再看一眼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秦斩和素问送走最后一位医者,转身回到高台上。工匠们已经重新开始干活,夯土的声音再次响起,比之前更有节奏,也更有力量。

“接下来,就是赶工期了。”秦斩看着忙碌的工匠,说道,“我已经让人去附近的州县招募更多的工匠,争取在入冬前把主体结构建好,明年开春就能招生。”

素问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张纸,上面是她草拟的学堂课程表:“我把课程分成了‘理论’‘实操’‘义诊’三部分,理论课教典籍,实操课练针灸、抓药,义诊课带学子去医馆或乡下实习,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经验。”

秦斩接过课程表,仔细看了一遍,眼中满是赞许:“这样安排很好,比单纯的读书更有用。对了,师资的事,你那边怎么样了?之前那些守旧的医者,可有松动?”

提到师资,素问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有几位原本拒绝的老医者,今日听说刘院正都送了典籍来,已经派人来传话,说愿意来学堂授课。还有陇西的赵医师,他说等学堂开课,他愿意留在学堂,专门教《伤寒杂病论》的解读。”

“那就好。”秦斩松了口气,“师资和典籍都齐了,剩下的就是把学堂建好。你放心,工匠那边我会盯着,不会出岔子。”

两人站在高台上,望着眼前的地基,望着远处的渭水,望着咸阳城的方向,心中都充满了期待。风从耳边吹过,带着泥土的气息,也带着希望的味道。他们知道,今日的奠基,不仅仅是为一座学堂打下地基,更是为大秦的医道,为天下的百姓,打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夕阳西下时,工匠们收工了。秦斩和素问最后检查了一遍地基,确认无误后,才转身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素问忽然说道:“秦斩,等学堂建成,咱们在藏书阁里立一块碑吧,把今日来赠典籍的医者名字都刻在上面,让后人永远记得他们。”

秦斩停下脚步,看着她眼中的光,认真地点头:“好,不仅要刻名字,还要把他们赠的典籍也刻在碑后,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座学堂,是用无数医者的心血建成的。”

暮色渐浓,两人的身影渐渐融入夕阳的余晖中,而那方刚刚奠基的土地上,仿佛已经有朗朗的读书声,隐隐传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