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0章 儒将裴行俭(第2页)

第50章 儒将裴行俭(第2页)

裴行俭思考了片刻,说:“陛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虽然叛乱,但他们的势力还不稳固——西突厥的部落大多是被迫归附他们的,心里还是向着唐朝;而且吐蕃虽然和他们有约定,但还没派军队来支援。若是派大军征讨,他们必然会联合吐蕃和所有部落抵抗,到时候仗就难打了,还会让西域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我有个主意:我之前在西域认识不少部落首领,他们都愿意归附唐朝。我可以再以‘安抚西域诸国’的名义去西域,暗中收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情报,找机会把他们擒获,这样不用打大仗就能平定叛乱。”

唐高宗觉得这个主意好,既不用消耗大量粮草,又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当即就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让他率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再次前往西域。

出发前,裴行俭特意去找了药罗葛·比栗——他是回纥首领药罗葛·婆闰的儿子,此时已经继承了首领之位,并且率部归附唐朝,被封为瀚海都督。裴行俭对药罗葛·比栗说:“比栗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扰乱西域,我这次去西域,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派一些回纥勇士跟着我,万一遇到危险,也能有个照应。”药罗葛·比栗早就不满阿史那都支抢劫回纥的商队,立刻答应:“裴大人,你放心,我派三千名勇士跟着你,他们都是能骑善射的好手,一定能帮你平定叛乱!”

调露二年(680年)春天,裴行俭带着五千名唐军和三千名回纥勇士,从长安出发,再次前往西域。和上次一样,他对外只说“去西域安抚诸国”,不提平乱的事,还特意带上了不少丝绸、茶叶和中原的工艺品,装作是去赏赐西域部落首领的样子。

军队行至西州时,麴智湛早就带着当地官员和部落首领在城外迎接。裴行俭把麴智湛拉到一边,悄悄告诉他:“麴都督,我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平定阿史那都支的叛乱。你帮我召集一下西州附近的部落首领,就说我想跟他们一起打猎,增进友谊。”麴智湛立刻明白了裴行俭的意思,当天就派人去通知各个部落首领。

第二天,西州城外的草原上聚集了十几个部落的首领,他们都带着自己的随从,有的还骑着马、带着弓箭,准备和裴行俭一起打猎。裴行俭穿着一身便装,没带多少护卫,显得很随和。他和首领们一一握手,笑着说:“各位首领,我离开西州好几年了,一直想念这里的草原和猎物,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打猎,真是高兴!”

首领们见裴行俭没架子,还和他们聊起了以前在西州的往事,都很放松。打猎开始后,裴行俭表现得很出色——他骑着尉迟伏阇雄送的汗血宝马,拉弓射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只奔跑的黄羊。首领们都拍手叫好,说:“裴大人不仅有学问,射箭也这么厉害!”

接下来的几天,裴行俭每天都和首领们一起打猎,有时候还会组织射箭比赛。他发现有个叫契苾明的部落首领,射箭特别精准,每次比赛都能得第一,就特意和他聊天,得知契苾明是契苾何力的儿子——契苾何力是唐朝的名将,曾随唐太宗平定高句丽,对唐朝忠心耿耿。裴行俭很高兴,对契苾明说:“你父亲是唐朝的功臣,你也很有本事,将来一定能为唐朝出力。”契苾明听了,很受鼓舞,说:“裴大人,只要你用得着我,我随时愿意带兵跟着你。”

表面上看,裴行俭每天都在打猎、娱乐,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收集情报。他通过和首领们聊天,了解到阿史那都支的驻地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身边有五千名士兵,李遮匐则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两人相距三百多里,经常派使者互相联络;他还得知,阿史那都支正在准备庆祝自己的“登位大典”,计划在一个月后邀请西域各国首领去碎叶城参加,想借此逼迫各国承认他的“可汗”地位。

裴行俭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对首领们说:“各位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杀害唐朝官员,抢劫百姓,你们能忍吗?我这次来,就是要平定他的叛乱,你们要是愿意帮我,将来唐朝一定有重赏;要是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首领们早就不满阿史那都支的残暴统治,加上他们大多受过裴行俭的恩惠,听了这话,都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契苾明第一个站出来说:“裴大人,我愿意带我的部落士兵跟着你,去碎叶城擒获阿史那都支!”其他首领也跟着附和,有的派五百人,有的派一千人,很快就凑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联军,其中既有唐军,也有回纥、契苾、处月等部落的士兵。

裴行俭把联军分成两队:一队由契苾明率领,去怛罗斯城牵制李遮匐,防止他派兵支援阿史那都支;另一队由他自己率领,直接去碎叶城擒获阿史那都支。出发前,他派人给阿史那都支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我这次来西域,是为了安抚诸国,顺便给你带来了唐朝的赏赐。听说你最近要举办大典,我特意赶来祝贺,想和你见面聊聊,共商西域安宁之事。”

阿史那都支收到信后,果然放松了警惕——他知道裴行俭曾护送波斯王子,以为他这次来真的只是安抚诸国,而且他见裴行俭带的人不多,觉得就算有诈,自己也能应付。他回信给裴行俭,说:“欢迎裴大人来碎叶城,我会亲自出城迎接。”

几天后,裴行俭率领军队到达碎叶城外,阿史那都支果然带着几百名随从出城迎接。他骑着马,穿着华丽的可汗服饰,脸上带着笑容,看起来很热情。裴行俭也笑着迎上去,说:“都支可汗,好久不见,你看起来精神不错啊!”

两人寒暄了几句,裴行俭邀请阿史那都支去自己的军营赴宴,说:“我带来了不少中原的好酒和美食,咱们边吃边聊。”阿史那都支没有怀疑,带着随从跟着裴行俭进了军营。

军营里早就摆好了宴席,桌上有烤羊肉、炖牛肉,还有长安产的葡萄酒。裴行俭和阿史那都支相对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聊西域的局势。阿史那都支时不时试探裴行俭,问:“裴大人,唐朝最近有没有派兵来西域的打算啊?”裴行俭笑着说:“都支可汗,你放心,唐朝只想和西域诸国友好相处,怎么会派兵呢?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证明唐朝的诚意。”

喝到一半,裴行俭突然举起酒杯,说:“都支可汗,我有份礼物要送给你,你闭上眼睛,我让士兵给你送来。”阿史那都支以为是唐朝的赏赐,笑着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裴行俭大喊一声:“动手!”帐篷后面立刻冲出几十名唐军士兵,他们都是裴行俭精心挑选的勇士,身手矫健,没等阿史那都支的随从反应过来,就把他们捆了起来。阿史那都支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被绑着,才知道上当了,气急败坏地说:“裴行俭,你竟敢骗我!”裴行俭冷冷地说:“都支可汗,你叛乱唐朝,杀害官员,今天就是你的死期!不过陛下有旨,若你愿意归顺,可饶你一命。”阿史那都支看着周围的唐军士兵,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只好低下头,说:“我愿意归顺。”

擒获阿史那都支后,裴行俭拿着他的印信,派人去碎叶城召集西突厥的部落首领,说:“都支可汗请你们去军营议事,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首领们不知道发生了变故,都按时来到军营。当他们看到阿史那都支被绑着时,都慌了。裴行俭对他们说:“各位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唐朝,已经被我擒获。你们都是被迫归附他的,陛下知道你们的苦衷,只要你们重新归顺唐朝,以前的事一概不追究。”首领们听了,都赶紧跪下,说:“我们愿意归顺唐朝,听从裴大人的命令!”

解决了阿史那都支,裴行俭立刻率军前往怛罗斯城。此时契苾明已经率领军队把怛罗斯城包围了,李遮匐得知阿史那都支被擒后,早就慌了,每天都派人去打探消息。当他看到裴行俭的军队到了城下时,知道自己无力抵抗,就打开城门,自己绑着出来投降了。裴行俭见他愿意归顺,也没有为难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准备带回长安交给唐高宗处置。

就这样,裴行俭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恢复了唐朝对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的管辖。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诏褒奖裴行俭,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还赏赐了他良田千顷、奴婢三百人。

裴行俭回到长安后,日子过得相对平静,他除了处理礼部的事务,还不忘培养人才。《旧唐书》说他“喜宾客,所荐皆名士”,这话一点不假——他交朋友不看出身,只看人品和才能,只要发现有本事的人,就会推荐给朝廷。

王方翼就是他推荐的第一个重要人才。王方翼是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的祖父是隋朝的尚书令王韶,父亲早逝,他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后来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被贬到西域的安定城(今甘肃泾川)任参军。裴行俭在西域时,曾路过安定城,见到王方翼正在组织百姓修城墙,城墙修得又高又结实,而且王方翼对百姓很和善,百姓们都愿意跟着他干活。裴行俭觉得王方翼是个可塑之才,就和他聊了起来,发现他不仅懂治理,还懂兵法,对西域的局势也有独到的见解。回到长安后,裴行俭就向唐高宗推荐王方翼,说:“王方翼有勇有谋,适合在西域任职,陛下可以任命他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唐高宗采纳了裴行俭的建议,任命王方翼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王方翼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加固了安西四镇的城防,多次击败吐蕃和西突厥的入侵,还在西域推广中原的农业技术,教百姓种小麦、养蚕缫丝,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后来他还升任了安西都护,成为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支柱。

程务挺是裴行俭推荐的另一个名将。程务挺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出身寒微,但他作战勇敢,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裴行俭在征讨阿史那都支时,程务挺就在他的军中,一次战斗中,程务挺为了保护裴行俭,身上中了三箭,却依然坚持作战,最终击退了敌人。裴行俭很感动,也很欣赏他的勇敢,就把他提拔为将领,还教他兵法谋略。程务挺进步很快,后来成为唐朝的名将,曾率军平定突厥叛乱,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王方翼和程务挺,裴行俭还推荐过崔智辩、张虔勖等人。崔智辩在凉州任参军时,处理边民纠纷很有办法,他总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让双方都满意,但因为不会讨好上司,一直得不到提拔。裴行俭路过凉州时,听说了崔智辩的事,就亲自考察他,让他处理一件复杂的边贸纠纷——有个中原商人与回纥商人因为货物价格闹得不可开交,还差点动手。崔智辩了解情况后,不仅算出了货物的合理价格,还说服双方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既解决了纠纷,又促进了边贸。裴行俭觉得崔智辩很有能力,就推荐他任肃州刺史,后来崔智辩在肃州抵御吐蕃入侵,立下了大功。

另外,裴行俭不管是在西域行军,还是在朝中任职,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练字。他的草书和隶书越来越有名,长安城里的士人都以能收藏他的书法作品为荣。有一次,唐高宗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了不少大臣,席间高宗说:“裴卿,你的书法很好,不如就在这宫墙上写一幅字,让大家欣赏欣赏。”裴行俭没有推辞,让人拿来笔墨,在宫墙上写了一幅草书《将进酒》——他的笔法刚劲有力,如龙蛇飞舞,在场的大臣都看呆了,高宗更是赞不绝口,说:“裴卿,你的字比虞世南、褚遂良也不差啊!”

后来,裴行俭还撰写了《草字杂体》一书,这本书里收录了他的书法作品,还记录了他的书法心得,比如“草书要注重气韵,隶书要注重结构”“练字要先摹后临,先慢后快”等。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传遍了长安,不少学书法的人都把它当作教材,甚至西域的一些部落首领,也托人买来这本书,学习中原的书法。

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六十四岁,这一年他的身体开始变差,经常咳嗽、气喘,大夫说他是常年在西域奔波,染上了风寒,需要好好休养。可就在这时候,西域又传来了坏消息: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举兵反叛,攻占了唐朝的云州(今山西大同),杀害了云州刺史,还掠夺了大量人口和财物。

阿史那骨笃禄是东突厥的后裔,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朝平定后,其部众大多归附唐朝,但阿史那骨笃禄一直不甘心,他趁着唐朝忙于平定西突厥叛乱,暗中召集东突厥残部,建立了后突厥汗国,这次叛乱就是他对唐朝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很着急,他知道裴行俭熟悉突厥事务,又有平定叛乱的经验,就想让裴行俭率军征讨。但他又担心裴行俭的身体,犹豫了很久,才派人去裴行俭的府中探望。

裴行俭当时正躺在床上休养,看到宫里的使者来了,知道肯定是有急事,就挣扎着坐起来,问:“使者大人,是不是西域又出事了?”使者把阿史那骨笃禄叛乱的事告诉了他,裴行俭听了,立刻说:“请你回禀陛下,我愿意率军征讨阿史那骨笃禄!”

使者劝他:“裴大人,你的身体不好,还是好好休养吧,陛下会派其他人去的。”裴行俭摇头:“不行,阿史那骨笃禄很狡猾,而且突厥人熟悉草原地形,若是派不熟悉突厥事务的人去,恐怕会吃败仗。我虽然老了,但还能骑马、能射箭,只要能为朝廷平定叛乱,就算死在战场上,我也心甘情愿!”

使者把裴行俭的话告诉了唐高宗,高宗很感动,也很敬佩裴行俭的忠诚,当即任命他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让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阿史那骨笃禄。

裴行俭接到任命后,立刻开始准备出征——他让人把自己的铠甲找出来,试穿了一下,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穿上;他还召集了以前跟随自己的将领,比如程务挺、崔智辩,和他们一起研究突厥的地形和阿史那骨笃禄的战术;他甚至还亲自去军营视察,鼓励士兵们:“突厥人虽然勇猛,但他们不懂章法,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败他们!”

可就在出征前几天,裴行俭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咳嗽得越来越厉害,甚至咳出了血,连床都下不了。大夫来看过之后,摇着头说:“裴大人,你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不能再出征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裴行俭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天空,眼里满是遗憾。他对儿子裴光庭说:“光庭,我这辈子,从西州到长安,从护送波斯王子到平定西突厥叛乱,从来没有辜负过朝廷。可这次,我恐怕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我死后,你要记住,做人要忠诚,做事要尽心,不要给裴家丢脸。”裴光庭跪在床边,哭着说:“父亲,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您还要率军征讨突厥呢!”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裴行俭在长安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唐高宗得知裴行俭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三日,追赠裴行俭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只有立过大功的功臣才能葬在那里,这是唐朝对功臣的最高荣誉。

裴行俭去世的消息传到西域,西域的部落首领们都很伤心——药罗葛·比栗派使者带着回纥的特产来长安吊唁;尉迟伏阇雄下令于阗国的百姓戴孝三日;安西都护府的士兵们自发地在军营里摆了灵位,祭拜裴行俭。

长安的士人也很怀念裴行俭——有人把他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日夜欣赏;有人重印了《草字杂体》,让更多人学习他的书法;还有人写了诗纪念他,其中有一句是“瀚海风沙今犹在,不见当年裴公行”,道尽了人们的思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