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4章 燕台雄帅慕容恪(第4页)

第44章 燕台雄帅慕容恪(第4页)

慕容儁皱着眉头:“若阳鹜无罪,为何王温敢弹劾他?难道王温就不怕朕治他的罪?”

慕容恪答道:“陛下,朝堂之上,难免有小人作祟。王温与阳鹜素有私怨,去年阳鹜弹劾王温贪赃枉法,王温心里记恨,如今趁机报复,也在情理之中。陛下若仅凭一面之词便处死阳鹜,恐会让百官心寒——日后谁还敢直言进谏?谁还敢为陛下效力?臣愿以太原王的爵位担保,阳鹜绝无贪赃枉法之事。若陛下不信,可命人仔细查访,若查实阳鹜有罪,臣愿与他同罪。”

慕容儁见慕容恪言辞恳切,而且愿意以爵位担保,心里也有些动摇。他想了想,说:“既然太原王都这么说了,朕就给你一个面子。朕命你全权负责调查此事,若查实阳鹜无罪,朕便放了他;若查实他有罪,你和他一起治罪。”

慕容恪领命后,当即派人去调查。他让人先去阳鹜的家里查看,发现阳鹜的家里除了几件旧家具,连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又去阳鹜任职的地方,询问百姓和官员,都说阳鹜清廉;最后,他找到了王温弹劾阳鹜的“证据”——一张所谓的“受贿清单”,仔细一看,上面的签名都是假的。

慕容恪把调查结果呈给慕容儁,慕容儁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阳鹜,赶紧下令释放阳鹜,还恢复了他的官职,同时将王温贬为庶民。

阳鹜被释放后,亲自去慕容恪的府中道谢。他拉着慕容恪的手,哽咽着说:“太原王,若不是您,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您的大恩大德,我阳鹜一辈子都忘不了!”

慕容恪笑着说:“阳大人不必客气,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燕国的朝堂,需要像您这样的清官,只有百官齐心,燕国才能长治久安。”

此事过后,百官都叹:“若无太原王,我等不知要多受多少冤屈。”慕容恪在朝堂上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慕容儁在位七年,于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病逝。临终前,他召慕容恪和几个大臣入宫,躺在床上,拉着慕容恪的手,泪如雨下:“太原王,朕的儿子慕容暐,今年才十一岁,年纪太小,不足以支撑大业。你是我燕室的栋梁,若你愿意,可取代慕容暐,登基为帝。只要能保住燕国的基业,朕死而无憾。”

慕容恪闻言,当即跪地叩首,额头磕在地上,鲜血直流:“陛下,臣深受先帝厚恩,又受陛下信任,若有二心,必遭天打雷劈!臣愿辅佐幼主,至死不渝,绝不让前燕的基业毁于一旦!若臣有半句虚言,让我死后不得入慕容氏的祖坟!”

慕容儁见他如此忠诚,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拿出传国玉玺,递给慕容恪:“太原王,朕把燕国和幼主都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辅佐他,让燕国越来越强大。”

慕容恪接过玉玺,郑重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不久后,慕容儁病逝,太子慕容暐登基,年仅十一岁。慕容恪以太宰之职辅政,总理朝政。此时的前燕,内有幼主临朝,外有前秦和东晋的威胁——前秦的苻坚,重用王猛,整顿吏治,国力日渐强盛;东晋的桓温,手握兵权,一心想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局势十分危急。

可慕容恪却镇定自若,他知道,要想保住燕国,必须先稳定内部,再防备外敌。他辅政期间,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

第一件事,是重用汉人官员。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之前的官员大多是鲜卑人,汉人官员很少有机会参与朝政,这导致鲜卑人与汉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慕容恪辅政后,大力提拔汉人官员,比如申胤、悦绾等人。申胤学识渊博,慕容恪就让他担任太子太傅,教导慕容暐读书;悦绾有治国之才,慕容恪就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整顿吏治。

悦绾上任后,发现前燕的官员大多虚报户口,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他便向慕容恪建议,重新核查户口,严惩虚报户口的官员。慕容恪当即同意,还亲自支持悦绾的工作。悦绾雷厉风行,短短三个月,就查出了二十多万虚报的户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百姓们见汉人官员也能为燕国办实事,对前燕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鲜卑人与汉人的矛盾,也缓解了不少。

第二件事,是平定辽东慕容仁的叛乱。慕容仁是慕容皝的弟弟,也就是慕容恪的叔父,他一直不满慕容儁登基,见慕容暐年幼,便在辽东起兵反叛,还勾结匈奴人,想夺取皇位。

慕容恪得知后,亲自率军前往辽东平叛。他知道慕容仁在辽东经营多年,势力不小,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是派人假装从陆路进攻,吸引慕容仁的注意力,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从海路出发,突袭慕容仁的大营。

慕容仁果然中计,把主力都派去防守陆路,大营里只剩下少量士兵。慕容恪率军突袭,一举攻破大营,慕容仁措手不及,被燕军生擒。平定叛乱后,慕容恪并没有杀慕容仁,而是把他押回邺城,软禁起来——他知道,杀了叔父,会让慕容氏内部产生矛盾,软禁既能惩罚慕容仁,又能保住慕容氏的颜面。

此后,前燕的内部逐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日渐强盛。东晋的桓温见前燕强盛,不敢轻易北伐;前秦的苻坚,也暂时不敢对前燕动兵。

可常年的征战和操劳,也拖垮了慕容恪的身体。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来慕容暐和几个大臣,嘱咐后事。

此时的慕容恪,已经瘦得不成样子,脸色苍白,说话都有些吃力。他拉着慕容暐的手,轻声说:“陛下,臣不行了。臣死之后,可任命吴王慕容垂为大将军,镇守邺城。慕容垂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当年廉台之战,他辅佐臣击败冉闵,立下了大功。若能重用他,前燕必能长治久安。”

慕容暐是个孩子,见慕容恪病重,早已哭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慕容恪又看向大臣们,严肃地说:“诸位大人,前秦的苻坚,素有大志,他重用王猛,整顿军备,这些年一直在扩充势力。臣观其必为我燕之患,陛下和诸位大人日后务必多加防备,不可掉以轻心。还有,一定要善待百姓,减免赋税,只有民心归向燕国,燕国才能长久。”

大臣们都含泪点头:“太宰放心,我等定遵您的嘱咐。”

说完这番话后,慕容恪便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二岁。

慕容暐和百官得知慕容恪病逝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邺城的百姓们,听说太原王去世了,纷纷自发地来到街上,为他哀悼——有的百姓烧纸钱,有的百姓哭着喊“太原王”,还有的百姓为他立了牌位,日日供奉。

慕容恪死后,前燕的局势逐渐恶化。慕容暐并没有重用慕容垂,反而因为慕容垂功高盖主,猜忌他,还听信奸臣的谗言,想杀了慕容垂。慕容垂无奈,只好带着家人投奔前秦。

前秦的苻坚见慕容垂来投,大喜过望,当即任命慕容垂为将军,还派王猛率军南下,攻打前燕。公元370年,前秦军攻克邺城,前燕灭亡。

多年后,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评价慕容恪:“太原王一生,以恩信治军,以智勇破敌,以忠诚辅政。若天假之年,前燕未必会亡,天下大势,亦未可知。”而《晋书》中那句“慕容恪为将,不事威严,专用恩信,抚士卒如子弟,故能得其死力”,更是成为后世将帅的典范。

列位,慕容恪的一生,短暂却辉煌。他少年露锋芒,中年建奇功,辅政安社稷,一生凭“恩”“智”“忠”三字,在十六国的乱世里,为前燕杀出一片天地。他或许不是最勇猛的将领,也不是最有谋略的政治家,可他却是那个黑暗时代里,难得的“仁将”——他懂得民心的重要,懂得善待士卒,懂得忠诚的意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