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闰三月三十日(1727年),兵部复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改平溪卫为玉屏县
。1729年,黎平知府张广泗,“以金币贿生苗假道入省,因密记其道里、山川、险阻形势,陈清大帅购募通事,统兵剿抚,略定其地”
,平定了雷公山周围的苗侗地区后,在榕江和剑河分别增设古州厅和清江厅
。通过改土归流,侗族基本上被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1770年10月),改隶铜仁府
;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复隶思州府
。明清时期,玉屏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也日益兴盛
。
(六)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玉屏隶黔东(镇远)道
;民国12年,直隶贵州省
;民国24年,隶第九(铜仁)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隶第一(镇远)行政督察区
;民国32年,改隶第六(铜仁)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在中华民国时期,玉屏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民族文化依然顽强地传承着
。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7日,玉屏解放,隶铜仁地区
。1958年12月29日,并入铜仁县
;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县
;1966年2月,将县隶属万山区划出,设立万山特区
;1968年9月,改万山特区为万山区,复隶玉屏县
;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
。1983年9月7日,经国务院(83)国函字182号文件批复,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召开庆祝大会,自治县正式成立
。此后,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此外,还居住着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走在玉屏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交流着不同的语言,却都洋溢着同样的热情与友好
。在乡村,不同民族的村落相邻而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
。
(二)民族文化
1。
建筑文化: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鼓楼、风雨桥是其代表性建筑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建在村寨的中心位置,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