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在这些年(东汉末年),水量已较小,
其西岸地区(在今河南原阳、封丘一带),历史上是大河泛滥频繁的区域,故道纵横交错,沙碛地带时隐时现,但整体仍以平原地形为主。
故而从地利优势来讲,此地利于河北兵马,特别是十多万胡人骑兵展开。
同时,这片宽度百里的区域南岸,就是成皋、荥阳。
如果我军不在南岸进行防守,敌军突破黄河之后,便可长驱直入——
向南可拿下许昌、临颍,直接攻击汝南、南阳等我军腹地;
向东则能进攻徐州,切断我东部各部的后路。”
周瑜说完,向着杨平行了一礼。
杨平心想:周瑜真不愧是能统领数万、甚至十多万兵马的统帅,关于地利,他看的真通透。
示意周瑜回座,杨平随后又问道:“孔明,你来从人心方面讲一讲,为什么河北兵马必须要集中起来,与我军决战?”
诸葛亮起身行礼后说道:“诸位,河北兵马多是世家大族、地主豪强拉起来的队伍,士兵多为佃户、奴仆。
我太平民团主张‘打土豪分田地’,袁绍等人根本不敢放任我军北渡黄河。
即便黄河北岸有济水,可秋冬之际水量锐减,不少地方无需架桥便能涉水而过。
汉天子刘协、袁绍等人害怕我军一旦渡过大河进入河北地界,他们治下的百姓会纷纷投奔我护民军,故而必须阻止我军北渡。
但若是60万大军分散布防于千里黄河沿岸,我军任选一处强攻便能突破,他们根本守不住。
因此,河北最优的选择就是集中兵力于要害之地,逼我军在此于之对峙甚至决战。
而黄河荥阳段正是这样的地方,诚如公瑾所言,此乃攻其必救之处,也是我太平民团治下的核心区域。
过了这里,黄河、济水折向东北,而这段黄河恰是河道最南端,直抵我太平民团腹地。
若是河北在此集结数十万军马,我军必得出主力与其对峙。”
杨平示意诸葛亮坐下,又询问鲁肃:“子敬,你从后勤角度说说,为何河北军马会在此与我军决战?”
鲁肃起身,盯着地图,自信地说道:“都督,诚如公瑾所言,黄河北岸有济水。
若是袁绍等人选择在原阳以东,比如濮阳与我军对峙,其后勤需过济水运送。
而济水与黄河间距不过数十里到百里,一旦我军水军夺得济水控制权,便可将河北大军困于黄河以北、济水以南。
数十万兵马被掐断粮草,则不攻自乱!
特别是十多万胡人骑兵,将被限制到黄河、济水之间的狭长地带,根本无法机动。
一旦如此,河北兵马旦夕可破!
但若选在武陟县与原阳县之间,则无此隐患。
同时,从邺城南下,向武陟、原阳运送粮草无需途经大河,通道十分通畅。”
三位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说完后,杨平总结道:“诸位,正如公瑾、孔明、子敬所言,
沁水以东、济水以西、黄河以北的这片平原,确是河北兵马最理想的战场。
本都督要说的是,既然这里最有利于河北兵马,本都督为何还要选在这里决战?
因为本都督要的,就是让河北兵马全部集结于此,一举全歼!
下面,由本都督说说对这场战略决战的规划:
正如本都督所说,我军会在8月底之前,出动第三镇、第六镇,以两镇之兵拿下沁水以西地区。
由此,从地理态势和双方战略逻辑来看,袁绍以原阳为依托与占据武陟的我军形成东西对峙,是唯一的选择,核心原因有三点:
1。地理上的“天然对峙线”
武陟(沁河入黄口)与原阳(济水西岸)东西相距约百里,中间是开阔平原,无险可守,
却被黄河北岸的滩涂、灌渠分割,恰好形成“谁先推进,谁就暴露侧翼”的平衡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