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页是目录,第三页是文献调查:同地带、同地域、同类型遗址发现背景,各遗址具体信息与关联性,及本遗址的文化定位。
只看这些,只能说中规中距,也基本没什么难度:列份提纲,找两个资料员,一条一条往里填就行。
继续往下翻,第四页是实地踏查与勘探。
比如现察地形,利用沟沿、断面寻找遗迹线索。又比如物理钻探,利用洛阳铲、探钎等设备取土,分析土层。
感觉依旧中规中矩?
正转着念头,一行字映入眼帘,孙嘉木怔了一下:无人机航拍,地质雷达与地磁探测?
不错不错。
雷达和地磁也就罢了,已经用了好多年。但结合无人机航拍进行考古测绘,同步定位遗址范围,分析遗址结构,数遍全国,会用的没几家。
仔细再看:有测绘图,有航拍照片,更有详细的地下探测数据,说明人家确实会,也确实做过,更表明这份报告并不是临时补的。
暗暗的赞了一下,孙嘉木继续往下翻。
但刚翻到第五页,看到最上面的那行标题,孙处长猛的一怔愣。
这是什么,RTK系统定位测量?
仔细再看,没错,就是这几个字,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能是他眼花了?
又瞅了一遍,他下意识的抬起头,才发现,左右两边的几位专家,全是和他一样的表情:错愕、狐疑、不可思议。
按他们的理解,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省文物局、考古院、田野所的领导和专家,乃至西大的教授,你如果问他们什么是RTK,绝对是一问一瞪眼:这什么玩意?
因为这套技术引进国内没几年,暂时只有能源和地质部门在用,比如石油勘探,比如地质灾害监测,而且还不敢多用。
说直白点:这是GPS卫星定位技术,不管是卫星还是系统,都租用的是老美的。
去年,国家文物局才尝试性的引进了两套,研究了一年,都还没来得及开荤。
这次来山西,他们就带了一套,准备试用一下,测试一下性能。顺便让地方文物和考古系统见识见识。
结果,人家早用上了?
再看数据:载波相位、基站座标、解算数据、定位范围……说明人家不但会用,还用的贼熟。
真的,给孙处长和几位专家的感觉:他们好像是原始人,刚研究出钻木取火。但突然跑出来一个大猩猩,给他们展示了一下怎么用打火机?
一时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群人的表情,就跟见了鬼了一样……
“RTK?”孙嘉木猛吸了一口气,“任处长,哪来的?”
具体哪来的,任新波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林思成弄来的。
他刚要说话,林思成举了一下手:“设备从陕西借的!”
不对……陕西哪来的这东西?
如果是陕西文物局引进,肯定要先向国家文物局报备,他们肯定知道。
再说了,你光引进不会用,有什么用?
“不是文物局,是从林草局借的!”
林思成解释了一下,“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通告,今年将进行全国第五次大熊猫普查。年初的时候,国家林草局给陕西林草局运来了两套,但普查要到九月份才开始,所以我们先借过来用一下……”
孙处长和几个专家面面相觑,有大熊猫的,不就川、陕、甘三省?
而且就数秦岭最多。
国家林草局也确实在几年前就开始用这套系统监测珍稀类野生动物。但问题是,这套系统光是设备成本就要二十多万美金,加上培训成本,再翻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