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必须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等于要借就得连人带机器一块借,陕西林草局说借就能借?
其次,虽然是同一套系统,但找大熊猫和找遗址是一个概念吗?
那玩意是活的,会动,会跑,生活在地表。遗址却深埋地下,用的压根就不是同一套技术理论,你怎么定位,怎么计算?
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勘探组的组长一脸狐疑:“你们从哪请的专家?”
“借设备的时候,请林草局的技术员指导了一下!”
“找熊猫没问题,但要说用这套设备考古?”组长很笃定的摇了一下头:“他们不会!”
林思成想了想:“配套有说明书,数据写的挺全,更换应用场景的时候,调一下参数就行!”
你说啥?
怎么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组长愣住了一样,他身后,坐在中间一排的几个技术员咬住了牙关:这么轻松的?
要这么简单,我们能研究了一年?
孙处长顿了一下,眯住了眼睛:“小伙子贵姓?”
“吴司长好,孙处长好,各位老师好!”林思成站起来,勾了一下腰:“我叫林思成。”
嗯,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
唏……不对?
这不就是刚刚才介绍过,一大堆名衔那位?
只用半个月就揭开了地表,并发掘完了上层文化层的,不就是他?
一群专家齐唰唰的回过头,全都跟愣住了一样:这面貌,这皮相……哈哈,这小孩几岁?
再看手里的计划报告,负责人那一栏填着明晃晃的三个字:林思成。
一时间,十多双眼睛直戳戳的,既惊愕又狐疑:不是……当地文物系统疯了吗?
疑点太多,孙嘉木不知道该问点什么。
他又往后翻:技术勘察就用了一天?
调试系统和机器够不够?
同样,调研也用了一天,作计划和发掘方案还是只用了一天。前期准备了三天,第四天上午划方,下午就开始刮面?
如果换成他,哪怕再快,再赶时间,前期准备至少也得一周左右。
所以孙嘉木极度怀疑,遗址上层的发掘质量。
不是不尊重,而是不符合常理。
再看林思成的年纪,怀疑愈发强烈。孙处长合上报告:“司长,要不先去看一下现场!”
吴晖点了点头。
跑这么远来,就是来干这个的,迟早都得看,迟看不如早看。
陆续起身,一群人乌怏怏的出了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