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如何不影响农耕,哪里需要打水井,哪户家里只有老人妇女,要派士兵帮忙种地。”
负责审查的将领都气笑了,“你是说,被我大军重重围困,他们还在讨论打水井、帮寡妇种地!”
“不是寡妇,是老人妇……”
“够了!”将领站起身来怒斥道:“没用的蠢货,人家演戏给你看,你还当机密汇报上来,傻而不知之!”
将领转身就走,只留下一句:“你被编入陷阵营了!”
高顺的陷阵营,个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精锐中的精锐。
但很明显,将领说的陷阵营,并不是这种部队。
它不过是敢死队的别称罢了。
归营者瘫倒在地,悔恨交加。
他终于明白了,为何好友会劝自己留在返乡队伍。
好友不知道义军能不能打败宋军,但他知道留在义军还能多活两天。
回来了,铁定是送死。
仗打到这个份上,王继恩不得不如实上奏。
要么动用更多兵力,硬碾过去。
要么,给出更大代价,招安。
赵光义脸都气绿了,却无可奈何。
看战报,不说举全国之力,至少也得动用小半之力,才能剿灭这股乱贼。
但外有辽国虎视眈眈,自己动用精锐部队,他就要南下了。
最终,他咬牙开出天价条件。
封王小波为蜀王,割据现占之地,军政自主,只需称臣纳贡。
他想的是缓兵之计,先稳住边疆,再秋后算账。
然而,王小波连虚与委蛇都懒得做。
他只回了一句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幅后世教书先生的画像。
朝会上,赵光义将画像与回信示于群臣,旋即拂袖而去。
意思很清楚:别再内斗了!
乱贼要是出了四川,你们和你们的家族,都要朕一起下地狱!
他甚至将副本快马送与辽国萧绰。
朕要全力剿贼了。
你若自信在朕被打败后,能挡住他们,就趁现在南下来攻我大宋吧。
~
成都郊外,原宋军俘虏李三言心急如焚,找到相识的义军军官。
“蜀王还不够吗?”
“自治军政,你们可以在蜀地施行你们的政策了!”
“宋军真动全力,你们打不过的!”
“快去劝王大将军接受招安吧!”
然而,从军官到士兵,都告诉他:这不是王小波一人的决定,是全体军民在“诸葛会”上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