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弄死你,让你早登极乐。”
王继恩恼羞成怒,下令每日只给一碗水、一碗粥,饿不死就行。
反观义军,对待宋军俘虏却是天壤之别。
疗伤治病,饮食与义军同。
更带着他们走访乡里,看分了田的百姓,生活过的怎么样,了解百姓为何支持义军。
他们甚至还旁听了几场军政会议。
会上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出发点却永远离不开一个“民”字。
“民”真正的民,是朝廷从不在乎的民。
“三代之治,亦不过如此。”一位被俘的都虞侯喃喃道,眼神痴迷。
又一个月后,战事陷入胶着。
义军开始释放俘虏。
百夫长以上将领暂扣。
伍长、什长及普通士兵,欲归宋军者,赠衣赠粮,礼送出境。
欲返乡者,可暂留俘虏营中,以免义军兵败后,他们被当作“从贼”清算。
若义军打出四川,便发路费,助其返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不打不骂,疗伤治病,一视同仁,甚至为你安危考量。
这样的军队,只在天幕里听过。
但原来不需要等到后世……原来现在也能做到!
等待返乡的俘虏们坐不住了。
不让我们打仗,让我们当民夫运粮行不行?
王小波仍摇头:不可,百姓当民夫尚可解释,但你们当民夫,宋军仍会认定你们从贼。
“我们一群大男人,总不能白吃粮食!”
“那就去帮百姓种地、修屋吧,以工换食。”
于是,俘虏们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地头。
被俘虏本是屈辱的经历,却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
他们听百姓欢天喜地的讲分了多少地,来年能收多少粮,仿佛也看到了自家的希望,跟着开心起来。
但随即又是一声叹息,义军还被堵在川蜀,有覆灭之险。
~~
而那些选择归队的俘虏,境遇却截然不同。
关押、审查、盘问,必须证明自己未投敌,非间谍。
若言语间稍流露出对义军政策的认可,轻则斥骂,重则鞭挞。
“我要听的不是乱贼给你们治病疗伤,是乱贼的粮食储备、军队部署。”
“可这些,我都不知道啊。”
“你不是旁听了反贼头领的会议,你连会议都可以听,这些你不知道?”
“除了待在俘虏营,我们只走访了百姓,都被义……乱贼士兵看守着。”
“那他们会议都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