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鉴于此,朱载坖认为这次对于安南用兵,务必要完善,朱载坖不但要求充分准备,而且要求官军一鼓作气荡平安南的反抗力量,同时在治理方面,也要迅速予以跟上,朝廷在瓦解了安南的反抗势力之后,就要迅速建立起在安南的统治,以防出现当年的失误。
所以吏部等衙门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大明官军进剿之后,能够迅速的在安南建立起相应的统治秩序来,而关键仍然就是用兵的事情。
在朱载坖的直接督促之下,大明再次向安南运输倭军,同时朱载坖也意识到,大明需要更多的炮灰去安南,消耗安南的国力,给予安南更加沉重的打击,朱载坖命令用在安南的倭人当中挑选五百作战最勇敢,抢掠最多的,厚加赏赐,命令他们回到倭国,宣传他们在安南所得,同时从倭国招募更多的倭人武士前往安南。
而黎朝也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么多的倭人,不可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有大明官军帮助他们,这点郑松也是很清楚,他不是庸才,当然知道大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明对于安南一向是极为防备,而据他所知,现在的大明皇帝又是一个有类成祖的人,听说连北边的蒙古也俯首帖耳了,对于安南,大明皇帝有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郑松之前不顾朱载坖的严厉警告攻灭了莫氏,他自己也很清楚大明对于此事肯定是极为不满的,但是郑松原本认为大明不会这么快就动手的,而且郑松认为广西的瑶人也应该能够牵制官军一段时间,但是官军现在已经将叛军包围在其中,而且拿获了安南派到叛军中的将领。
叛军为了活命,遣人致书两广总督殷正茂和广西巡抚,陈述自己是受到了安南的蛊惑才反叛了,他现在已经幡然悔悟了,不敢再和天兵作对,请求朝廷宽恕他们,事涉外国,殷正茂和李化龙不敢怠慢,立即以急递的形式向朱载坖奏报此事,朱载坖在收到了奏疏之后召集随驾和在南京的重臣们商量此事。
对于叛军这次的说辞,朱载坖是不怎么相信的,他们早就想作乱了,安南的挑唆只不过是催化剂罢了,这些叛逆现在只是因为官军势大,无力抵抗,再加上这次官军在朱载坖的严令之下,进剿异常之坚决,所以这些叛军祈求朝廷接受他们的投诚。
朱载坖现在要讨论是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是否要接受这些叛军的投降,大臣们认为应该接受这些叛军的投降,原因也很简单,官军已经算是大胜了,这次对于广西叛军,官军斩获已经不少了,斩杀超过四万,俘获两万余,已经算是沉重打击了广西的瑶人,而现在瑶人已经退居深山之中,对于官军来说,进山征缴伤亡太大,不好接受,现在也主要是依靠狼兵进剿,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大,毕竟困兽犹斗,尤其是他们毕竟熟悉这片山林,即便是狼兵进剿,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而且殷正茂和李化龙还在奏疏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狼、瑶相制的问题,如果这次将瑶人的势力打击的过于狠,对于朝廷统御狼兵并非什么好事,所以殷正茂也建议接受他们的投降,结束广西的战事,重臣们也认为应当如此,朱载坖于是也准备同意接受瑶人的归顺。
不过朱载坖也是有条件了,第一,在广西实施改土归流,将所有的瑶民、狼兵等加以登记编户,成为朝廷的百姓,缴纳赋税;第二,将此次作乱的祸首全部交出,朝廷必夷其三族;第三,就是协助朝廷修通直道,不准破坏;第四,就是交出安南和瑶人勾结的证据、证人等,以便朝廷问罪于安南。
朱载坖给殷正茂以明旨,能够接受朝廷的条件,就接受他们的归降,如果不能接受朝廷的条件,就将其坚决予以剿灭,这点是没有半点可以商量的。
同时遣使问罪安南,朱载坖的态度是极为坚决的,命令礼部派遣使臣,遣使黎朝,要他们给大明一个交代,当然,他们也可以不给大明交代,朱载坖就给他们一个交代。
没有想到,大明问罪的使臣没有抵达,安南的使臣再度抵达广州,向两广总督殷正茂递上国书,同时向大明进献大量的礼物,请求大明恢复和安南的朝贡关系,同时就倭人袭扰安南一事奏明天朝。
郑松很清楚,这些倭人的出现和大明是脱不了干系的,现在大明已经控制了整个倭国,沿海的倭寇都已经绝迹了,但是大量的倭寇突然出现在安南,就在安南的腹心之地大砍大杀,郑松要是再没有反应的话,那就是傻子了,所以他派遣使臣再次遣使大明,企图与大明恢复朝贡关系,改善和大明的关系,解决现在的倭寇问题。
但是朱载坖在收到两广的奏报之后当即,严旨下达给两广总督殷正茂,朱载坖在上谕中说道:“安南蕞尔小邦,煽惑瑶乱,是明欺朕也!着令两广总督将其国书掷还,重申绝其朝贡明旨。且问罪于彼,煽惑瑶乱,意欲何为?欺天朝不能用武乎?如不善了此事,朕必加诸天讨!”
朱载坖命令两广总督殷正茂就安南煽动瑶乱一事向安南使臣问罪,安南自然是一口否认,不承认有相关的事情,殷正茂于是也不和安南使臣多废话了,第一是将瑶民请求归降的奏表给安南使臣看,第二就是将相关的证据给安南使臣看过,然后也明确传达了朱载坖的上谕,将其国书掷还,命令南洋水师将安南使臣押解送还,明确表达大明的态度,既然你安南要给大明上眼药,大明就要好好和安南玩玩。
而郑松现在都没空处理这些事情,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剿灭安南的倭寇,为了剿除倭寇,郑松抽调了大量的安南军队,企图以重兵迅速将倭寇予以剿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