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了戚继光的奏疏之后,朱载坖也仔细查阅了戚继光的奏疏,还有殷正茂等督抚对于安南的奏疏等,朱载坖对于征讨安南也有了一些看法,朱载坖很清楚,大明这次面对的其实是两个对手,盘踞安南北部的后黎朝和郑松,以及盘踞在安南中南部的阮氏,虽然名义上他们都是后黎朝所属,但是实则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权,所以朝廷在处理安南的时候要区别对待。
现在自然是要将后黎朝作为朝廷的主要打击对象,要主要打击郑氏,这也是朱载坖调动倭人在升龙府附近搞事情,其目的就是帮官军干一些脏活,朱载坖很清楚,朝廷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安南的政权,将安南重新予以郡县,这是朝廷的目的,但是更加关键的是朝廷的决策。
上次大明之所以在安南功败垂成,主要原因就是目的不清,朝廷在最开始征讨安南的时候还并没有将安南予以郡县的想法,官军的准备相对不足,朝廷原本的想法讨平黎朝,扶陈氏复位,这点在成祖皇帝最开始的上谕的时候是说的很明确的,成祖认为:“安南国土,陈氏之先享命于我太祖皇帝,世世相传,修其职贡,尔为陪臣,屡行篡逆,夺而有之,罪恶滔天,不亡何待!若占夺碌州等处之地,盖罪之小者。”
朝廷发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惩戒胡氏,以保证大明的宗藩秩序,这点是朝廷用兵的主要目的,而在朝廷的这个目的之下,朝廷最开始并没有做好直接郡县安南的准备,各方面的准备都是极不充分的,等到官军将安南伪朝加以剿除之后,陈氏已经绝嗣的情况下,朝廷才决定将安南予以郡县,这个时候无疑使得大明出兵的理由被质疑,毕竟朝廷出兵的时候是为陈氏报仇,结果却将安南吞并了,这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胡氏弑君自立,叛逆昭然,而且安南本就是中华故地,这点本来可以作为大明征讨安南并且将其郡县的原因,但是大明君臣并没有提前加以利用,再加上了朝廷内部对于安南反抗势力剿抚失策,使得大明最终功败垂成。
在大明刚刚剿灭胡氏的时候,本来需要的是安定地方使得百姓休养生息,建立起大明在安南的统治秩序来,但是由于朝廷没有准备,导致地方行政机构没能及时建立起来,官军各部又没有有效的约束军纪,杀戮太重,导致安南的反抗加剧,而等到黎利等叛军头目做大了之后,朝廷反而又想招抚他,实在是失策。
仁宗皇帝对于黎利的判断失误,确实是朝廷的一个重大失策,仁宗皇帝认为黎利是因为大明官员、内侍等在安南的横征暴敛所激起的民变,如果朝廷能够改变政策,对于黎利实施招抚,将现在安南叛军中最大的一股势力予以招抚的,朝廷在安南的统治就是能够安定下来,而且仁宗皇帝不太信任前线的将领,而是派出了自己身边的内侍山寿前往安南,想要了解黎利的想法,并且加以招抚,但是仁宗皇帝显然是不了解黎利的,如果他了解黎利的话,就应清楚,所谓的招抚是根本不可行的。
仁宗皇帝寄希望于能够招抚黎利,使得交趾安定下来,但是此贼已经做大,根本不可能招抚了,仁宗皇帝的想法是好的,他监国多年,对于成祖实施的政策中不利的一面有着切身的体会,对于安南,仁宗主要想通过政策的调整,安抚安南百姓,消弭他们对于大明的反抗情绪,从而稳定此地区的局面。
仁宗皇帝即位不到十天,就下达诏书:“交趾采办金珠香货之类,悉皆停止。交趾一应买办采取物料,诏书内开载未尽者,亦皆停止。所差去内外监督官员,限十日内即起程赴京,并不许托故稽留,虐害军民。”希望通过这种怀柔措施,降低安南的反抗,对黎利等反抗的头目加以怀柔。
但是现在的黎利,已经不满足于当个大明的官员了,前线官军将领也对此是极为了解的,都督陈智就认为,黎利所谓的接受招抚,只不过是幌子罢了,他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和朝廷对抗,应该迅速调遣大军,将其予以征讨。前线将领的看法是极为正确的,黎利这样的人,是无法招抚,只能够剿灭的。
而在这个时候坏事的是个死太监,仁宗派往安南的中官山寿回京述职,他认为自己和黎利关系深厚,能够使得黎利接受朝廷的招抚,并自愿立下军令状,如果没有能够招抚黎利归降,山寿愿意以身当罪。山寿为什么帮黎利说话,因为他接受了黎利的贿赂,同时还在仁宗面前诋毁丰城侯李彬,致使李彬被调回。
正是听信了这个死太监的话,仁宗决定不征讨黎利,而是改为招抚,仁宗皇帝认为,大明在安南征讨多年,效果并不好,所以应该改变策略,由征讨改为招抚,同时他对于前线的将领也不够信任,他认为前线的将领们为了立功,往往失于招抚,所以派遣山寿招抚黎利。
山寿携带仁宗的上谕前往招抚黎利,和前线的将领矛盾极大,而黎利则是和大明玩起了两面派,一面和大明虚与委蛇,一面攻城略地,扩大自己的地盘,积蓄力量,在朝廷招抚他的时候,他虽然诈称从命,但是借机在安南南部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官军则是被他所迷惑,没能够及时发觉他的阴谋,以至于黎利趁机做大,多次击败官军,在安南南部占据了大量的地盘,安南南方战场呈现对大明极为不利的形势。
而此时大明则是因为内部的皇位更迭无暇顾及安南,仁宗于洪熙元年五月驾崩,宣宗从南京赶回即位,随后宣德元年又爆发了汉王之乱,黎利趁机做大,等到大明处理好内部事务再来处理安南问题时,宣宗发现,局势已经是不可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