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倭寇,最初郑松是不以为然的,安南并非没有见识过倭寇,在嘉靖年间倭寇猖獗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袭扰过安南,但是安南也能够应对,但是很快郑松就发现了这些倭寇和之前的倭寇是不一样的,之前的倭寇虽然在骁勇善战,但是装备远远不如这帮倭寇好,而且他们明显是有指挥的。
这些倭寇居然有甲胄,而且有大量的火器,他们不和安南军队交战,专门劫掠安南百姓,而且所过之处一个活口也不留,现在大量的百姓已经纷纷逃亡,不敢再待在升龙府附近了,他们都准备逃亡南方去,这就使得郑松不得不重视起这些倭寇来了,大量的百姓难逃,肯定会使得阮氏的实力增强,这是郑松所不愿意看到的。
郑松一面调遣安南军队剿灭倭寇,以期迅速安定地方,恢复生产,另一方面也派遣使者到阮氏去,对于阮氏加官进爵,希望将阮氏予以安抚,同时希望说服阮氏和郑氏一道对付大明,郑松以唇亡齿寒的理由希望阮氏和郑氏联手对抗大明,否则的话,大明官军将郑氏予以剿灭之后,必然剿除阮氏,所以阮、郑两家最好是联手对抗大明。
对于郑松的这个提议,阮氏内部也在争论,一方面大明对于安南的威胁确实是巨大的,对于安南来说,一旦大明真的大军压境,安南确实是很难抵挡的,这点阮氏众人是很清楚的,但是阮、郑两家,矛盾极深,说什么联手对抗大明,其实他们互相都无法信任。
大部分的阮氏宗族们都认为,即便是大明要进攻安南,也是北方的郑氏首当其冲,当然不能和郑氏结怨,但是阮氏也应该借此机会招揽南下的百姓,增强自己的实力,至于联手抗明,还为时尚早,阮氏不趁此机会对郑氏动手,已经算是很有大局观了,所以阮氏答复了郑松,不会在这个当口进攻郑氏,但是所谓一道对抗大明,还为时尚早。
对于阮氏的这个态度,郑松也能够接受,只要阮氏不趁此机会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郑松就能够集中兵力先将倭寇予以消灭,大明就算是要对安南动手,在郑松看来,也需要一点时间的,所以郑松赶紧调集安南军队,进剿,由于倭寇分散作战,郑松也不得已将安南军队分散在整个红河三角洲剿灭倭寇。
这样对于安南军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安南军队在单兵作战上肯定是不如这些倭军的,虽然安南人熟悉地形,但是倭军的大肆劫掠、屠杀,已经使得百姓纷纷逃亡,不是南下就是逃进了安南的城市之中,野外没有什么百姓,安南军队想要知道倭军的行踪都不容易,反而屡屡被倭军所埋伏,尤其安南军队的后勤,多次被倭军所伏击,倭军给安南军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
为了剿除这些倭军,郑松出动了战象和安南军队中不多的骑兵,倭军面对战象,确实是被吓了一跳,这些庞然大物确实是倭军在岛上从没见过的,但是在经过几次作战之后,倭军也发现了战象的缺点,面对手榴弹等官军所提供的火器,倭军还是能够对付这些战象的,而且安南军队也在不断地进步中。
在损失不少之后,安南军队也发现了倭军的缺点,倭军人数不足,虽然单兵能力不错,但是在安南复杂的气候中,倭军仍旧不能适应,一样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郑松作为安南名将,还是有些见识的,他迅速调整了部署,将安南大军集中起来,不断压缩倭军的空间,试图将倭军聚集在一起,逼迫倭军和安南军队决战,从而将倭军予以歼灭。
而北条氏康当然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一面派人寻找安南军队的薄弱点,予以击破之后扩大倭人的劫掠范围,同时也向大明求援,对于北条氏康的求援,南洋水师提督俞咨皋上奏朱载坖,请求朱载坖圣裁,对于倭军的困境,朱载坖早就有所预料,朱载坖很清楚,人家安南好歹也是个国家,带甲之士以十万计,几万倭军并不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收到俞咨皋的奏疏之后,朱载坖召见了戚继光,询问戚继光对于此事的看法,戚继光认为,倭军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很正常的,在正面作战中,安南军队的兵力是数倍于倭军,倭军是很难战胜安南军队的,这点朱载坖也是认同的,朱载坖也从未指望过依靠倭军就击败安南。
戚继光认为,现在解困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将倭军投放在整个安南沿海,扩大倭军的袭扰范围,这样做以来可以使得倭军扩大劫掠、屠杀的范围,尽可能对安南的农业生产造成打击,同时使得倭人通过劫掠解决后勤问题,分散安南军队,给倭军创造条件,只要安南军队分兵,要想将倭军一举歼灭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戚继光多年和倭寇作战,对于倭寇的战法极为了解。
戚继光认为,安南海岸线漫长,以安南的兵力,肯定是无法处处守卫的,这就给了倭军四处出击的条件,而且阮氏闷头发展,显然也不是朝廷所乐见的,要使得整个安南的农业生产受到破坏,朱载坖同意了戚继光的建议,命令水师在整个安南沿海投放倭人,将这些倭人像病毒一样投放到安南去,搅的整个安南不得安宁。
除此之外,也要将翰林医官院所研发的各种药品配发给倭军使用,测试这些药品的有效性,毕竟这些药品日后是要用在官军身上的,所以必须提前加以实验,而这些倭人无疑就是最好的小白鼠,反正就当是废物利用了,除此之外,还有官军为征讨安南所准备的应急干粮等,也要在倭军身上加以试验。
当然,朱载坖的药品和食物可不是这么好拿的,倭军要查探安南境内的山川地形、河流桥梁以及安南军队的情况,用这些情报换取大明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