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5页)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5页)

这一天,严嵩如常出门摆摊算命,将帐篷搭在热闹的市集边上,准备赚取生活费用。凑巧的是,这天恰恰碰上了兵部差官带领缇骑押解着朱某某启程北上。时近正午,一行人来到驿站歇脚,下马进食饮水。严嵩坐在帐篷内,一眼瞥见了朱某某,心中顿生敬意,暗想:“此人有着显贵之相,怎会沦落至此?”于是,他跟着进入了驿站。只见朱某某面色红润,紫气环绕,严嵩暗自揣测,此人绝非寻常富贵,而是拥有九五之尊的命格,未来或许会登上皇位,怎会现在身处囹圄?心中充满疑惑,但他苦于没有机会接近,毕竟朱某某是被押解的犯官,不敢贸然上前搭讪。于是,他在朱某某对面桌坐下,叫人上酒,假作醉态,大声笑道:“人人都说我是个能洞察天机的神仙,怎么就没有人来找我预测一下他们的吉凶祸福呢?”

朱某某听到这话,内心被触动,便隔着桌子向严嵩问道:“先生擅长卜筮阴阳吗?”严嵩故作神秘,回答道:“相面功夫一流,命理卦象更是烂熟于心。”朱某某接着说:“我正有一桩心事,想请教先生指点迷津,不知先生能否帮我解析?”严嵩微笑着回应:“您无需开口,我就能看出您的心事。且我无需说出,只消写在纸上,只要与您的心事相符,就算灵验。”在场的众人听了,都好奇严嵩是否真有此等神通,纷纷表示如果真的灵验,也要请他为自己卜上一卦。

严嵩见大家兴趣盎然,便向店小二要来纸笔。他接过纸笔,笔饱蘸墨汁,在纸上挥洒写下几句诗:

忽忧忽喜我深察,束缚身陷非罪责。

十载耕耘换民心悦,一日凌云定归龙阙。

忧忧喜喜,交错无常,是非荣辱瞬息间,

此刻相聚,祥云升腾,隐约可见龙之犄角。

严嵩在诗句下方又补写了几行小字,内容大致是:“若想知道祸福,今日你身上紫气笼罩,面带红光,意味着能逢凶化吉,虽然当前遭遇困境,但日后定能安然无恙。”

他将纸递给了朱某某。朱某某接过纸张,看完后大笑:“没错,没错。”

在场众人见状,纷纷要求观看,朱某某便将纸递给他们。众人看过之后,一致赞同:“真准!”就连差官也被严嵩的精准预测吸引,也请求他给自己看看前程。严嵩仔细打量差官的脸庞,然后笑着说:“好极了,你会很快升迁!”于是他提笔写道:“你生有贵人之相,近日便有望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如今你的地位已然与太阳齐辉,今夜也将与龙子龙孙同列。”

差官接过纸条,惊讶得愣住了,心想这严嵩如此灵验,难道是神仙下凡点化他们不成?于是,他与朱某某一起上楼,带着严嵩,想深入了解各自的命运走势。严嵩解释道:“人的面相有一定的格局,不能随意解读。但如果要探究一个人心中的秘密,就得通过察言观色,探寻事物发展的逻辑线索,这样就能准确把握其命运轨迹。”

朱某某试探性地问:“严先生,你能看出我是什么样的人吗?”严嵩回答:“只要你写出一个字来,我就能推测一二。”朱某某随口说出了一个“问”字。

严嵩稍微思索了一下,又说:“请尊驾亲自写下一个字,结合这两个字,我就可以帮你进行细致的测算。”

正当此时,朱某某手中握着一根鞭竿,随意在地上划了一下。严嵩反应迅速,立刻双膝跪地,惶恐地说:“小生有眼无珠,未能识得天颜,请万岁宽宥我的无知!”朱某某急忙制止他:“您误会了,我可是戴罪之身,正因犯罪而被押解至京城,怎能称我是万岁呢?这就说明您的卜算并不准确啊!”

严嵩却不以为意,解释道:“你说卜算不准,容我为你解开这个谜团。适才你写的那个‘问’字,左手按住左边,显现的是个‘君’字;右手按住右边,拆开看还是个‘君’字。从左看是君主,从右看同样是君主。再加上‘问’字上面的一横,不就成了一个‘王’字了吗?这分明暗喻的就是君王身份,所以我才得以推断。”

朱某某听罢,朗声大笑:“先生,您恐怕误解了这个字的意思。”接着,他面色凝重地问:“既然如此,我此番被囚禁前往京城,还能否活着回来?”严嵩沉思片刻,提笔在一纸上写下几句密语,然后交到朱某某手中。朱某某接过来,小心展平阅读,读完之后,脸上顿时洋溢出喜悦之情。旁边的差官不明就里,好奇地接过了那张纸条,认真审视起来,一看之下也不由自主地咋舌不已。此刻,这几行神秘的话语仿佛带来了转机,使得原本愁云惨淡的气氛陡然增添了几分欣喜,让人眉头舒展,心头泛起一线生机。

却说严嵩不动声色地取出纸笔,凝神挥毫,一番运筹帷幄后,将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文字的纸片递交给了朱某某。朱某某接过后,差官也凑近细瞧,只见纸上赫然写着:阁下面部特征异于常人,双眉色泽斑斓如虹,且两耳肥厚垂肩,古籍有云,“耳乃根基,眉则显运”,耳垂丰满如明珠者,预示着将承载非凡伟业。加之您额骨开阔,耳廓明朗挺拔,恰似古代尧帝“眉分八彩”之圣相,昭示着您命中注定享有帝王般的尊贵气运,统御四方。除此之外,您行走间龙骧虎步,两手过膝,更是象征着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然而,目前天庭部位略显晦暗,故难免遭遇一些波折羁绊。幸而天庭之上隐隐透出紫气东来,预示着您即将登上九五之尊的高位。综上所述,种种迹象均指向您必将成就非凡。

差官读罢,心中大为震动,不禁脱口而出:“先生此言,未免过于夸张了吧?”严嵩正色回应:“非是我妄言胡诌,实在是依据古籍记载,本人博览群书,尤其对奇门遁甲、相术秘笈等深有研究,其中相术一脉,尤得精要。今日所言,皆是有根有据,并非虚张声势。”

朱某某听罢,面上闪过一丝疑惑的笑容,心中半信半疑:“这一路上但求能保住性命,哪里敢奢望那些?若是真如先生所预言,将来定当重重酬谢!”严嵩目光坚定:“在下阅人无数,还未曾遇见如您这般异象之人。若您此行未能登临高位,在下甘愿自毁双眼,以证谬误。”差官闻言亦是惊叹:“果真如您所料,鄙人也将随之沾光。”严嵩胸有成竹地道:“男儿生于世间,遇明主而不竭力辅佐,一旦错过良机,实在令人惋惜。我看将军您此刻眉宇间正凝聚着浓厚的喜庆之气,不久定会成为一方重臣。若我所断不实,愿以此言作为赌注,立生死状!”差官肃然起敬,许诺道:“如若真是这样,他日定铭记恩情。敢问先生出身何处,尊姓大名?”严嵩谦逊回道:“鄙人乃江西分宜县人士,姓严名嵩,早年苦读诗书,却科举无果,因而无意仕途。后来家中突遭变故,家道衰败,迫不得已浪迹天涯,从事相术一行,每每提及,实感羞愧。”

朱某某听罢严嵩的经历,感慨万分,对他说:“您既然有这样的卓越才识,何不再拾起旧业,继续钻研学问?假如有朝一日您能够崭露头角,定能在国家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怎么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才华呢?”严嵩苦笑回应:“在下并非不想继续攻读诗书,争取功名,只是家境贫困,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只能被迫中断学业。”

朱某某听后叹息道:“贫穷确实是阻碍人才的一大难题!”他随即招呼随从,从行李中取出五十两银子赠予严嵩,并语重心长地叮嘱:“请您收下这笔钱,它可以助您改变现状,重新投入学习。将来若有机会施展抱负,这笔投资定会有它的价值。”严嵩感激涕零,连连叩头致谢。

此时天色已晚,不能再继续赶路,朱某某便下令一行人在这家驿站暂且歇息,明日再出发。差官立即遵命,将马匹喂饱,行李搬入店内。当晚,朱某某特意留下严嵩同住,两人彻夜长谈,共同探讨国家大计,言语间严嵩展现出的智慧让朱某某大为赞赏。朱某某激动地说:“假如我真的如你预言的那样发达,定会请你来总理政务。”严嵩听闻此言,赶紧叩头表示感激,并承诺全力以赴。这场相遇,似乎预示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接下来,我们揭开差官的真实身份,他姓张名志伯,现任兵部武库司之职,本是武举出身。此次他受命押解朱某某进京,听闻严嵩的预言后,对其话语深信不疑。

张志伯见严嵩断言自己早晚将成为一方总兵,内心不禁窃喜,对严嵩愈发恭维和巴结。对于朱某某的任何指示,他都严格遵从,甚至更加殷勤迎合。当着朱某某的面,张志伯表态:“严嵩先生的预言应当不会错,但愿朱别驾早日验证预言,我也能沾光荣耀一把!”朱某某回应:“果真如此,将军他日的功绩也将非同小可。”张志伯听闻此言,马上叩头致谢。

一夜过去,第二天天亮,一行人继续踏上行程。严嵩亲自送行十里多路程才返回。自此以后,严嵩重新致力于自己的旧业,不分昼夜刻苦攻读,此处便不再赘述。而这场意外的邂逅,是否会引领他们走向各自意想不到的命运转折点,一切都笼罩在未知的悬念之中。

张志伯一行人马不停蹄,沿着官道一路奔波,饿了就吃饭喝水,白天赶路,夜晚歇息,不知不觉间已抵达繁华的京都。因事关皇家内戚,不敢耽误,他们迅速完成了交接手续。相关部门立即上报朝廷,皇帝得知朱某某已到,立即传召他入宫觐见。朱某某在龙榻前跪地叩首,表达自己的敬畏与悔过之情。皇帝示意他起身,下令解开锁链,将他带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朕年老体弱,病入膏肓,恐时日无多。念及先皇开创基业之艰难,不敢随便将江山托付给不合适的人。故特地召你进京,打算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你要体会朕的苦心,首要任务就是要爱护百姓,减轻赋税,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朕也就死而无憾了。”

朱某某闻听此言,急忙叩首上奏:“微臣仅是地方小吏,才疏学浅,哪敢妄图高位?更何况陛下膝下还有十多位藩王,其中不乏贤能之才,适宜继承大统。微臣不敢接受此诏,恳请陛下明鉴。”皇帝严肃地回应:“身为一国之君,掌握天下大权,需要得到万民的拥戴,必须选择有德者继位,而非看重血缘关系。朕心意已决,你不要再推辞了,无需多言,朕已听够了各种争论。”

朱某某不敢再行推诿,只能领命。皇帝随即派遣内侍引领朱某某前往昭阳殿拜见太后,同时命令左丞相起草禅位诏书,册封朱某某为太子,继承皇位。诏书一出,朝中文武大臣无人敢提出异议。选定于当年八月初三庚午日,皇帝亲自将玉玺授予朱某某。朱某某接受了这一重大的任命,然后登上大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众人山呼万岁。然而,由于正德皇帝尚在,朱某某并未更改年号。得知此事后,正德皇帝亲自写下“嘉靖元年”四字,命人交予朱某某。

在迷雾重重的宫廷深处,朱某某正闭目祈祷,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随后,他郑重地将“嘉靖元年”这四个字,如同神秘的符咒一般,颁布至四海之内,令天下人皆知其新主登基,自此,他被尊称为嘉靖皇帝,前任正德皇帝则被尊崇为太上皇帝,皇后亦被封为国母皇太后。而他的妻子,则成为新朝的皇后,掌管昭阳正院,统领后宫。

唐元直与董芳源,这两位朝中重臣,分别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与华盖殿大学士,他们的地位与权力瞬间攀升至巅峰。其余文武百官,也皆因新皇登基而得以晋升一级,宫廷内外,一片喜气洋洋。

正德皇帝的律例,嘉靖皇帝一一遵循,未有丝毫更改,这使得臣民们对新皇的敬畏与信服油然而生。同时,他任命开张志伯为步军总督都指挥,负责京城的治安与防卫。随后,他又颁布诏书,将这一连串的变革与恩泽传达至各省的藩王。

好景不长,正德皇帝的病情日益加重,他召来嘉靖皇帝,于病榻前交代后事。那一夜,三更时分,正德皇帝在宫中驾崩,嘉靖皇帝痛哭失声,几度晕厥又苏醒,其悲痛之情,如同失去了至亲。他立刻召来左右丞相入宫,商议丧事,并颁布哀诏,通告天下。

嘉靖皇帝的悲痛过度,几乎染上了疾病。皇太后见状,心中忧虑不已,时常以温和的话语安慰他。百日之后,嘉靖皇帝亲自奉送正德皇帝的灵柩至敬陵安葬,并小心侍奉太后,以尽孝道。

皇太后对他的表现大为满意,特地颁下恩旨,让他追尊自己的父母为皇帝皇后。然而,嘉靖皇帝却再三推辞。皇太后道:“为人子女者,原以父母之荣为荣,你如今贵为天子,岂能让父母默默无闻?你应当遵从我的旨意,举行大典,以尽孝道。”

嘉靖皇帝听后,深感皇太后的苦心,于是命令六部九卿商议此事。经过商议,他们认为太后尚在,不宜加尊太字,应以皇帝皇后之尊称之。嘉靖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尊父为孝昭皇帝,尊母为孝昭皇后,待大祥之后,再举行大典。同时,他还下令各省乡试增加录取名额,以示恩泽广布。

这一恩旨的颁布,使得天下各省皆欢欣鼓舞,纷纷遵行。

海瑞终于从家中繁琐的丧事中解脱出来,听闻有恩典降临,便迫不及待地向妻子张氏透露了心中的打算:“娘子,我已收拾好心情,准备赴省应试。此去若能一举成名,便是对咱家最好的回报。”

张氏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轻声细语道:“夫君,妾身只盼你能功成名就,回来祭拜公婆,稍慰他们在天之灵。你若能如此,妾身便心满意足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