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4页)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4页)

宫花听了海瑞的话,明白他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便说:“你确实是个正人君子,但今晚与你共处一室,就仿佛同床共枕一般。明日你如何自圆其说,这是我难以释怀的问题,还请你认真考虑。”

海瑞听了宫花这一席话,心中盘算,如果他不愿意成婚,将会辜负了宫花的心意和夫人的恩情,何况此事明日就会传遍张氏家族。如果今夜保持冰清玉洁,明日亲朋好友又怎会相信?何况按照母亲之命,宫花已准备出嫁,如今让她空守洞房,独自面对花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他从身上摘下一只椰壳雕刻的精美墨盒,放在桌上,对宫花说:“小姐的心意,我已经了解。但我生性刚直。

在夜幕降临的张家宅邸,一场充满悬疑色彩的婚事纠葛悄然上演。海瑞发现,他与宫花小姐共处一室并非出自两人本意,而是张府温夫人的安排。他对宫花表示,虽然他恪守道德,厌恶轻浮行为,但鉴于此情此景,他送上一件微薄之物作为纪念,希望宫花能理解并接受。宫花同意将此物视为定情信物,随即呼唤丫鬟打开房门。

当黎明破晓,丫鬟们赶来打开了房门。宫花随之来到温夫人房中,将前夜发生的一切如实告知。温夫人听后微笑着说:“海瑞真是个正人君子,堪比柳下惠再世,令人敬佩。”

天明后,温夫人立即命家人准备酒席,邀请张国璧共商婚事。温夫人称赞海瑞是真正的诚实君子,即使面临诱惑,也能坚守操守,提议尽早确定行聘日期。国璧答应,来到海瑞所在的房间。海瑞见到国璧,起身迎接,调侃道:“国璧兄差点让我陷入尴尬境地啊!”国璧则笑着回应:“洞房花烛本是人生乐事,何来陷害之说?”

随后,二人来到中堂,温夫人已在正位等候。海瑞上前见礼,温夫人却严肃地指出他不应忽视昨晚之事,要求他称呼自己为“岳母”。海瑞听后赔笑,改口称“岳母大人”,并向她行了新郎之礼。国璧也与其互行家礼,彼此以妹夫、大舅相称。丫鬟、家仆等纷纷上前向新姑爷行礼祝贺,温夫人满脸喜悦,一一予以赏赐。

海瑞表示,自己因病未能参加科举,愧对温夫人的期望,但现在又感激她对自己的理解和包容,愿意尽快回家禀告母亲,安排正式迎娶事宜。温夫人则宽慰他,功名得失自有天定,不必介怀,只希望海瑞能早日迎娶宫花。海瑞感激涕零,承诺回家禀告家母后,便会带上聘礼前来。

温夫人随即吩咐家人摆设酒席,很快,盛宴准备妥当。席间,三人举杯共饮,气氛融洽。海瑞适时提起,离家已逾三月,母亲必定在家思念,决定明日告辞回府。温夫人深明大义,同意明日送海瑞返家。

晚餐结束后,海瑞依旧留宿在宫花的闺房,宫花则显得闷闷不乐,海瑞则独自燃烛等待天明,整个夜晚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次日拂晓,海瑞便离开房间,面见温夫人,对她深深致谢。随后派人去张小乙的店里取回行李,并郑重向温夫人磕了四个头。温夫人再三嘱咐,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还请来张国璧一同送行。海瑞坚辞不受,但拗不过国璧坚持,只得与他携手同行了几里路。海瑞最终提出告别,国璧却依然坚持相送,海瑞只好接受这份情谊。

海瑞道:“小弟在此拜别,实在不敢劳烦您远送了!”国璧回应:“我知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但情感难以割舍,实在恋恋不舍。我有一首拙作赠送,虽不成大器,却也代表了我的一片心意。”

国璧随即吟出一首诗,依依不舍。海瑞亦感怀不已,感谢道:“承蒙您深情厚谊,并赠佳句,足见关爱之情。在下不敢班门弄斧,但也愿效仿献上一首,以表答谢之意。”

海瑞随即吟出一首诗,国璧赞赏道:“诗句清新,内涵深邃,不失诗人的韵味。妹夫真是个才思敏捷之人啊!”海瑞连连谦逊致谢,两人在珍重惜别中分手,海瑞踏上返回琼南的路途。

没过多久,海瑞终于回到了家中,他见到缪夫人,立即跪下行礼,愧疚地道:“孩儿不孝,为了追逐虚无的功名,远离了母亲,未能侍奉左右,实在愧疚。初到省城时,由于水土不服,七月初旬便病倒在床上四十多天,无法行走。看着同僚们都参加了考试,心中羡慕不已。等到放榜后身体才渐渐康复,却也倍感失落。本想立刻乘船回家,怎奈病情反复,直到现在才返回,深感愧对日常的孝道。恳请母亲原谅孩儿的不孝之罪。”

缪夫人安慰道:“功名之事自有定数,不必过于介怀。凤凰展翅、蛟龙腾跃都有时机,不可强求。你放宽心,专心研习经史便是。”海瑞听后恭敬地应答,退出了母亲的房间。

海瑞从书房走出,心头纠结不已,张家之事让他左右为难,既不敢透露详情,也不敢隐瞒事实。思来想去,他只能找来书僮,将前后经过和盘托出,让书僮转告母亲。母亲得知儿子不费分毫就得到了一位美妇,便召唤海瑞详细讲述事情经过。

海瑞不敢隐瞒,便将自己在旅店如何月夜散步,无意间得知张家女儿被鬼魅缠身之事,以及那晚酒醉后被送入洞房的全部细节,向母亲如实禀告。母亲询问那女子情况如何,海瑞也坦白相告。母亲见儿子诚实朴素,对此事表示认可,便命令家人挑选吉日,准备礼品,前往张家下聘。考虑到路途遥远,双方商定于当年腊月十五举行迎娶仪式。

温夫人考虑到海瑞家境清贫,又路途遥远,便欣然同意了婚事,并厚待来人。海家的家人回到家中,向夫人及全家报告了新亲家的慷慨大度,一家人心中欢喜不已。夫人更是喜出望外,开始着手收拾新房,缝制新郎衣物。时间飞逝,转眼到了十二月初旬,婚期日益临近。夫人提前请来家族中的长者,负责迎娶事宜。温夫人这边,也早早准备好丰厚的嫁妆,到了约定的日子,便将女儿送出家门,还派了可靠的媳妇和丫鬟陪同前往海家。

十五日当天上午,迎亲队伍如期而至,海瑞与宫花小姐正式结为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邻里乡亲都纷纷赞叹。尤其是张氏,性情极为孝顺,对待婆婆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亲。缪夫人见她如此孝顺,心中十分欢喜,视张氏如亲生女儿一般,婆媳关系和睦,堪称楷模。

好景不长,缪夫人突染重病,虽多方救治,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张氏与海瑞日夜照料,亲自熬药喂汤,衣不解带,付出极大辛劳。无奈天命难违,次年正月底,缪夫人终究撒手人寰。海瑞悲痛欲绝,竭尽全力尽孝尽礼,连续七七四十九天举办斋戒和法事,几乎耗尽了家中积蓄。

百日之后,海瑞将缪夫人的灵柩送往山上与父亲合葬,葬礼结束后,他遵从礼俗,在家中守孝。幸运的是,张氏勤劳节俭,家中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海瑞得以有时间专心闭门读书,整日埋头苦读,静待守孝期满,再图科举及第。

自从正德皇帝登基以来,天下太平安宁,但他生性喜好美色,沉迷于安逸生活,从民间选取了上万名女子充实后宫。然而,皇帝一直未能诞下子嗣,对此却并不忧虑。正值此时,皇帝突发疾病,陷入昏迷。尽管有三位重臣多次苦劝他早日确立皇位继承人,但皇帝始终不予理会。

不久,皇帝病情加重,皇后深感忧虑,常常在他病榻前提及建立储君之事。皇帝回应道:“现今诸王势力庞大,对皇位虎视眈眈。我若选择亲近血脉的子嗣立为太子,恐怕会引起诸王之间的纷争,故此迟迟未能定夺。如今我病重在身,确实应尽早确定储君人选。多亏皇后提醒,朕险些忘了这件大事!”于是,皇帝诏令文华殿大学士、宗室亲臣朱琛入宫秘密商议。

朱琛本是太祖的嫡系子孙,因其忠诚正直,深受皇帝信任。在被宣召至皇帝病榻前,皇帝屏退了所有内侍,询问道:“朕心中有一件隐忧,你能否揣测得到?”朱琛恭敬地趴在地上奏道:“陛下内心的忧虑,臣斗胆猜测一二。”

皇帝说:“你跟随朕的时间最长,一定了解朕的心意,不妨直说。”朱琛答道:“臣猜想陛下是在为皇位继承人之事忧虑,不知是否符合陛下的心意?”皇帝听后,赞许道:“你果然是懂朕心之人!”随即命朱琛起身,靠近病榻详谈。朱琛感谢皇恩,站立在龙榻一侧,准备聆听皇帝的密谋。

皇帝忧心忡忡地说:“自朕登基以来,后宫嫔妃竟无一人诞下子嗣。如今朕年迈病重,越发挂念国家社稷的延续,急需确立储君以继承大统。可是,宗室中谁能担此重任,兼具贤德,能成为朕的继承人呢?你不妨帮我分析一下。”

朱琛深思熟虑后答道:“陛下若考虑从近支宗亲中挑选,传统上应选择诸王中最年长的一位。但若您优先考虑的是贤能和仁德,那么不妨放眼朝廷之外的藩王,寻找具备此种品质的皇族后代,将其召回朝廷,亲自考察教导,若能胜任,便可立为储君,这对于天下苍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福祉。”

皇帝点点头,表情凝重:“朕观察诸王的子弟,他们大多安逸享乐,对治理之道并不熟悉。若让他们继承皇位,恐怕天下黎民将备受煎熬。此外,各王之间难免觊觎皇位,若立其中之一,其余的很可能心生不满,从而引发权力争夺,不仅无法安定天下、稳固江山,反而会导致内外动荡,危及国家与皇家的根基。因此,朕倾向从外藩中挑选合适人选。你久经朝政,对外藩皇族的情况了解甚多,若知有贤能之士适合继承大统,请告诉我。”

朱琛回忆往事,缓缓道来:“当年臣奉命巡查豫章时,曾接触过信阳王的远房后裔朱某某,此人品行高洁,才智出众,且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爱戴。如今他在吉州担任别驾,以仁德着称,当地百姓视其如父母般敬仰依赖。也许他可以作为候选之一,值得深入考察。”

皇上若能将其召入皇宫,让他继承大统,实乃天下之福。”皇帝追问这个吉州别驾朱某某究竟是何人。朱琛奏报:“追溯到文皇帝时期,皇室五服内的亲王都被封于各地藩镇,维护国家安全。其中,信阳王是文皇帝的堂弟,被封于广信。如今的朱某某,正是信阳王的第七代后裔。由于信阳王一脉失去爵位,朱某某凭借家族庇荫,出任吉州别驾。当年臣在豫章任职期间,曾与朱某某探讨国家大事,他见识广泛,见解独特,且往往言中。朱某某性格廉洁俭朴,不追求奢华,善于结交名流,据此臣推断他具有统领天下的能力。不知陛下如何看待?”

皇帝听罢,赞同道:“如你所说,朱某某确有资格继承大统,朕这就下诏召他进京。”正欲下达诏书,朱琛却奏道:“陛下若直接下诏召朱某某进京,此举无异于引火烧身。现在各藩王对皇位虎视眈眈,恨不得皇上立刻驾崩,好争夺皇位。一旦恩诏公布,满朝文武都会知晓。倘若其中有嫉妒之人,可能会派遣刺客在路上截杀朱某某,届时局面如何收拾?原本是想提升他,反倒可能害了他,更有可能影响陛下之大局。因此,公开下诏迎他入京实为不妥。”

皇帝听后沉思良久,问:“你说得有理,那有何万全之策?”朱琛建议:“依臣拙见,不如采取暗中调查的方式,确保安全。具体做法是,陛下派出皇家骑士秘密逮捕朱某某,将其押解回京。这样一来,朝廷内外不明真相,担心牵连到自己,无人敢于轻举妄动。同时,再派一名可靠的人随行保护,如此就能确保朱某某平安抵达京城。敬请陛下英明决断。”

皇帝听后点头赞同,采纳了朱琛的计策,朱琛谢恩退下。

第二天,皇帝下旨,命廷尉派遣三十名御林铁骑,并由兵部官员携带紧急文书,即刻奔赴江西,将吉州别驾朱某某以锁链羁押回京审问。皇帝特意赐予九条紫金打造的锁链,一同交付执行任务的官兵。根据皇家惯例,只要是涉及皇室宗亲或亲派官员的案件,不论所犯何事,均需由皇宫发出紫金锁链,御林铁骑才有权拘捕。此刻,兵部官员手持紫金锁链,率领缇骑马队,沿着通往江南的道路疾驰而去,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而在吉州,别驾朱某某自出生之日起,便伴随着满室红光与持久不散的奇异香气。长大后,他面容俊美如玉,嘴唇红润似朱,眉毛如龙,眼睛似凤,耳朵垂至肩膀,手臂长过膝盖,可谓是龙凤之姿,天人之相。自小就有鸿鹄之志,为人极尽孝道,凭着父亲的荫庇获得了现今的职位。朱某某在吉州十六年间,勤政爱民,百姓视他如父母一般敬爱,即便是孩童也都喜爱他。正当他正在公堂上处理政务时,忽然接到报告,朝廷的缇骑已经抵达吉州。朱某某听闻后,心中困惑,不知所为何事,脸色顿时变得苍白,但仍强作镇定,亲自出门迎接。

那差官跨入公堂,宣读了皇帝的圣旨,朱某某立刻跪倒在地,战战兢兢。

差官严厉宣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刻拘捕朱某某进京受审,不得拖延!”话音刚落,几名缇骑迅速行动,将朱某某的官服脱下,取出闪耀紫金光芒的锁链,毫不客气地将朱某某锁住。不容朱某某有任何解释,他们簇拥着他走出衙门,沿大路直奔京城。差官将朱某某的印信交给当地的巡抚,安排临时代理职务。此刻,朱某某惶恐不安,完全不清楚自己犯了何罪,心中满是疑惑与恐惧,但既然已被锁拿,也只能听凭处置,随着差官缇骑南下进京。

这些差官缇骑都知道朱某某身为宗室,对他多少有些照顾。自被戴上锁链那一刻起,沿途都小心翼翼地护送,没有让他乘坐囚车,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手下留情。沿途经过的地方,当地官员也都纷纷前来接送,因为他们都熟知朱某某的为人,对他心怀好感。朱某某在这些人的关照之下,虽然身处逆境,倒也不至于太过凄惨。接下来,故事转向江西广信府分宜县,有个名叫严嵩的男子,年约三十,父母双亡,家境并不富裕。严嵩喜好交友,花钱如流水,没几年就把家产败光,沦落到江湖流浪的地步,只能靠给人看风水、算命维持生计,辗转于江西周边地区讨生活。此人虽胸中有才,口才出众,凭借这些在江湖上倒也混得过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