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裁弯取直!”姜确的语气不容置疑,“你们看,从这里,”他的树枝点在现有河道弯曲的上游某处。
“到这里。”树枝划到弯曲下游的某处。
“如果我们能开辟一条笔直的新河道,距离将大大缩短,水流速度会显着加快!水流快了,泥沙就不容易沉积,能够被顺利冲往下游。”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这段‘悬河’的顽疾,从根本上降低了决堤风险,长远来看,也减少了年年清淤的巨额花费和人力消耗!”
“但是,河里的泥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看上游,上游河道两岸,绝对不能无限制的开垦下去了。”
“等明日,我便先写一封奏疏,陈述详情,快马加鞭送到长安去,请陛下和诸位相公决议。”
“奏疏送去长安之后,咱们也要加把劲,毕竟,此非小事,若是想要做成,那咱们还要拿出更详细的东西来,说服陛下和相公们。”
“沿着这段弯曲河道上下游仔细行走,寻找最适合开辟新河道的路线,初步估算工程量。我们要将‘裁弯取直’这个选项,连同其利弊、所需代价,清晰地呈报上去。”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
裁弯取直的方案,非常可行。
“如此的话,最近这几日,咱们就多辛苦一些了。”旁边的官员说道:“既然来到了这里,咱们就一下子将事情做好,仔细勘探,寻找最合适的地方,测量长度,估算工量,评估耗损,只有拿出这些实在的东西,朝廷才会同意咱们的提议。”
“是啊。”
“没错。”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裁弯取直四个字,也是给他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以往修河道,清淤,加固河堤,最基本的两项。
确保两岸田亩,百姓的安全,就是修筑河堤的目的。
但是有的官员,他们的心思,并没有放在这上面,没有为百姓考虑,只是考虑了他们的任务而已。
次日一早,姜确派人回营地报平安,他还要带着人继续在这边不断的走访。
既然有了想法,接下来就要付诸于行动了。
数日后,长安城,两仪殿。
王德缓步上前,低声说道。
“陛下,河南来的,百骑司秘奏。”
李世民精神一振,立刻接过。
迅速拆开火漆,展开密奏,目光如炬地扫过上面的字迹。
看着看着,李世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最终化为一声充满欣慰的轻叹:“好,好,太子……做得很好啊。”
“哈哈哈哈。”
舒坦了。
这下心里舒坦了。
“朕的鸣鸾,变得更有担当了。”
“坚毅而有决断,这番磨砺,胜过在东宫之中读书一整年啊。”
“临危不乱,体恤民情,知人善任,又能放得下身段。”
“这粥施的好。”
两仪殿里没有旁人,李世民也不客气,一顿夸。
只可惜,孩子没在跟前。
不过,若是在跟前的话,夸赞的话,怕是也不会这般容易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