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外国资本实际集中在出口型实业上,结果是接受者经济的片面发
展,它使一种或多种农业或矿业的出口产品专门化,这些产品的市场对外国
的经济周期极端敏感。此外,这种“殖民地”模式的外国投资,据说加强了
本地土地所有者阶级,他们是这种商业化农业的主要受益者。不过,他们没
有把不断增加的收入投入工业发展,而是跟过去一样,储藏在本国(土地的
积聚,港口的房地产),现在是更安全地储藏在国外(存入外国银行或购买
外国证券);和用于奢侈品消费(入超)。出口型实业发展的结果把本地资
本吸引到中间的第三活动范围,如外国公司的附属小行业,据说其后果是把
可以更有成果地使用的人才和资本抽走了。在很有限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和
广州附近,上述现象可以在较小规模上看到。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没有因外
国资本而作重大调整,从而没有把它的命运拴在世界市场难以预测的变化
上。
外国在中国投资的地理分配,1902、1914、1931 年
表 25
(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19021914
1931
上海
满洲
中国其他地方
未分配的
110.0(14.0)
216.0(27.4)
177.2(22.5)
284.7(36.1)
————
291.0(18.1)
361.6(22.4)
433.1(26.9)
524.6(32.6)
————
1112.2(34.3)
880.0(27.1)
607.8(18.8)
642.5(19.8)
————
总计
787.9(100.0)1610.3(100.0)3242.5(100.0)
资料来源:雷默:《中国的外国投资》,第 73 页。
1931 年以前,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条约口岸,特别是上海,如表 25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