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代和 30 年代中国粮食的亩产量用国际标准衡量决不算低。例如,稻米
略高于明治时期的日本——虽然比 30 年代的日本低 30%——是印度和泰国
的两倍或三倍。小麦产量同美国差不多。不过,一个农民工作一年的平均产
量在 20 年代的中国只有 1400 公斤;美国可以比较的数字是 20000 公斤——
高出 14 倍。②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是:4/5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这一产业
技术和组织上的特点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增值明显地低于发达的经济和中国
经济的现代部门。
克服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障碍,也许是私营部分或北京政府和南京
政府未能集中和分配资金、资源和技术——这是重要的和继续不断的新投资
所需要的。1949 年以前,中国本土的年投资总额大概从未超过国民收入的 5
%。由于政治领导软弱、中国的继续分裂和战争与内战的迫切需要,农业部
门没有能力满足城市对食物和原材料需求的任何大的提高,或增加出口以换
取工厂和机器等主要的新进口货物。这对结构改变的缓慢起了一份作用。剩
下的一个办法是对缓慢增长的农业部门实行“强制储蓄”,但这对软弱的国
民政府来说是行不通的。
对中国在 1949 年之前未能工业化,特别是农业没有达到重大的增长,无
论是“分产主义的”或“技术的”分析都不能自圆其说。技术的或“折衷主
义的”观点拒绝把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看成是农业部门的主要问题,而像我
在前面认为的那样,断定在 1937 年以前,总的来看农业的成绩是值得赞扬
的。甚至把增长的被抑制归因于得不到适当的投入——特别是改进技术——
而不是制度的僵化。①
分产主义观点强调,不平均的土地所有权、租佃、农村债务、不公平的
①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136 页;李文治和章有义编:《农业史》,2,第 131—300 页;张人
价:《湖南的稻米》(译自湖南省经济研究所 1936 年报告),第 87—113 页。
①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 68 页,表 10。
②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35—36 页;李文治和章有义编:《农业史》,2,第 406—407 页;卜
凯:《中国土地利用》,第 281—282 页。
①见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到处可见。
税收,以及所谓垄断的和买方独家垄断的市场,对假定的农业萧条与日益贫
困起了一份作用。它断定,土地的使用权缺乏保证、高地租和地主与佃户之
间的单方面关系,造成一种情况,它对进行纯农业投资既缺乏刺激又缺乏财
力。②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分产主义学派把中国“持续的农村萧条”归因于“土
地耕种者的收入和土地的非生产性支出被各种寄生虫吸走,他们靠农村盈余
生活但对它却毫无贡献。③
纯粹的技术分析至少有两个潜在的困难。由于它所列举的农业的不大增
长,它可能忽视人均产量和收入的极端低的绝对水平,从而低估了需要改进
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相信调整(比如通过引进改进了的技术调整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