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11部分(第6页)

第11部分(第6页)

战前的中国农业除养活缓慢增长的农村人口外,“平时”还向发展较快

的城市地区供应一部分食物和原料。20 年代由于内战引起的运输困难和其他

破坏,需要用进口粮食补充城市消费。这以后在 30 年代,进口略有下降,以

后由于战争爆发而再次上升。②此外,农产品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见表 28)。

在 1912—1931 年期间,整个出口在价值上每年增长 3.5%,数量上增长 1.7

% 。③

总之,对 1949 年以前一个没有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农业部门来说,这是

值得赞扬的成绩。在民国时代的 40 年中,个别农户或特殊地点和地区年产量

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或不利的价格趋

势,产量和收入可能变动很大。①仅够勉强维持生活的总产量没有富余应付过

于频繁的意外事故,也无法不年复一年地担心一家人的温饱。甚至这个“值

得赞扬的成绩”也需要某种解释。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史仔细考察了与每一种主要作物有关的技术以及

农具的发展,给人以深刻印象地指出,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是清代农业实践

的继续,仅略有改进。②在整个民国时代,可以看到改良种子和开发较好的农

业技术的零星尝试。例如,从 1912 至 1927 年,在各省建立了 251 个农事试

验场。③南京政府的工商部和后来的农矿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也都鼓励农业

研究和农艺学知识的推广。④不过,这些尝试的规模很小,而且缺乏地方政府

的支持。

表 12 和表 13 所示 20 世纪头几十年农业总产量的缓慢增长,主要不是改

良种子、肥料或增加灌溉和治水的结果。从 1913 年至 30 年代期间,耕地面

积的扩大有 70%发生在满洲,特别是由于增加了大豆以及高粱和其他供人口

①这些是包括满洲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数字。关于华北,见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 177—206 页;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诸问题》中概括了许多地方研究,见该书 I,第 3—148 页。

②关于稻米、小麦和面粉的进口,见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32—34

页。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1912—1931》。

③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274—275 页。

①天野元之助:《论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后简称《农业经济》),2,第 696—698 页,开了一张单子,

列出 1912—1931 年间的内战、洪水、干旱、瘟疫和受影响的省份。又见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第 13—20 页,关于 1904—1929 年期间的“灾害”及所在地。

②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第 389—423 页,例如,关于水稻技术。F。H。金:《四千年的农民》

对 20 世纪初“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久不变的农业”作了生动的描述。

李文治和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82页。这套资料的第1册,李文治编,包括1840—1911

年;第 2 册和第 3 册,章有义编,分别包括 1912—1927 年和 1927—1937 年。

④拉蒙?H。迈尔斯:《土地政策与农业改造:大陆中国和台湾,1895—1954 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

化研究所学报》,3。2(1970 年),第 532—535 页。

消费的谷物的面积,人口从 1910 年的 1800 万上升到 1940 年的 3800 万。 ①

这样,使用“传统”技术的满洲农业的大面积耕种的发展,在农业总产量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