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11部分(第7页)

第11部分(第7页)

增长中占一个很大的份额。在江苏、湖北、云南和四川,耕地面积也有小的

增长,但其中绝大部分产量的增长是由于在一些地区采用了以前未使用的最

好的传统耕作方法。现有农田增产的部分(也许是大部分)来自投入更多的

劳动。

在 30 年代初的不景气到来之前,中国农户对持续增长的出口需求、有利

的价格趋势和可以得到的城市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反应,既促进了满洲边疆的

开发,也促进和加强了对传统技术的使用。结果增加的农业产量,从统计上

讲足够供养中国的人口,因为人口增长率不大——年均不到 1%。缓慢的增

长率是由于相对的高出生率和高而波动的死亡率的结合,这反映了普遍的低

生活水平、不良的公共卫生条件和对天灾人祸缺乏抵抗力。农业产量被认为

充足,只不过因为普通中国人依旧很穷,人口增长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制

约。在这些悲惨的限制内,出口和城市部分的工业对商品作物的需求,允许

某种程度的向获得较高单位面积收入的作物生产的转移,特别是在较小的农

场。

直到 1931 年,价格对农民都有利(见表 14)。20 世纪头 30 年的总的趋

势是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农民购买的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商

品、地价、农场工资和税收通通增长了。尽管在 20 世纪 10 年代,农产品和

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有波动,但在 20 年代,条件对农业愈来愈有利,表

明农民得到的价格比他付出的价格上升得甚至更快。在 1913—1931 年间,农

产品价格上升了 116%(如果我们用表 14 中卜凯的指数),而农民所付的价

格上升了 108%。在同一时期,地价上升 63%,农场工资上升 75%,田赋上

升 67%。在华北,工资有落在物价后面

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地价、农场工资、土地税指数,

表 14    1913—1937 年(1926 年=100)

①埃克斯坦、赵冈和约翰?张:《满洲的经济发展》,第 240—251 页。

(1)农产品,

(1)÷ 所 有

工 业 品 的

( 2 )贸易条件

(1)÷u28040X费

(1) ÷ 农 民

(4) 农

年份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