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
23330
9300
15170
370000
20100
5142
1775
625
3280
1290
1220
20785
3002
223
22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266—289 页。
(表 3)。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在作物类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表 11 是对 1933
年的估计。按重量计算,当然是粗略的,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其他谷物、
土豆、蔬菜、水果)占作物产品的 80%。
直到 1937 年,农业总产量差不多跟得上人口增长(从 1912 年的 4.3 亿
到 30 年代中期的 5 亿)。以 1931—1937 年农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值
与 1914—1918 年大致相同(表 12),反映出产量年增长略小于 1%。这个增
长部分来自扩大耕地面积,珀金斯估计 1918 年的耕地面积为 13.56 亿市亩,
1933 年为 14.71 市亩。①平衡来自现有土地上谷物和商品作物产量的增加。
人均谷物产量在这整个时期保持不变,价值大约是 21 元,而其他产品包括商
品作物的人均产值从 15 元增加到 17 元。表 13 显示 1914—1957 年作物产品
的数量变化。从 1914—1918 年到 1931—1937 年,粮食(按斤=1.1 磅)增长
12.9%。但稻谷产量下降了 5.8%,而土豆和玉米的生产分别增长了 16.4%和
39.2%。这些变化反映出作物模式向单位面积含热量较多的作物产品的转
移,从而腾出地来增加商品作物的种植。增长 16.8%的小麦,在华北的一些
地方是一种商品作物,这些地方把小麦在市场上卖掉后买粗粮如高粱、小米
供农家消费。在华北和华中,小麦和棉花侵占了稻谷的面积,油料作物的面
①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233—240 页。
积在华中也增加了。商品作物产量占农产品价值的百分数,在 1914—1918
年是 14%,1931—1937 年是 17%,同时个别经济作物实际产量的增长比谷
物更快:芝麻 170.1%;大豆 53.7%;油菜籽 33.7%;棉花 17.6%;花生
15.6%;烟草 15.1%。①
主要农作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