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在临时绘制的洞体剖面图上比划着,“我们要‘借势’和‘导流’。
首先,在几个主要的天然通风口处,修建简易的、像烟囱一样的‘引风塔’,利用高度差产生的烟囱效应,增强自然抽风能力。
其次,在洞内关键位置,悬挂大量用废旧帆布制作的、类似船帆的‘导风帘’,引导气流流向作业区和生活区,避免死角和涡流。
最后,再辅助以少量由小水电站供电的轴流风机,在关键时段加强通风。
这样,以自然动力为主,机械动力为辅,用最小的能耗实现基本通风换气。”
“那除湿呢?”张团长急切地问。
“除湿的关键是降低空气里的水分。”
赵四拿起一块被水浸湿的石灰岩碎块,“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生石灰!
这东西吸水性强,价格便宜,容易获取。
我建议,在洞内湿度大的区域,特别是生活区和未来设备区,修建大量的‘石灰吸湿池’或悬挂‘石灰布袋’。
定期更换饱和的石灰,就能有效降低局部湿度。这法子土,但见效快,成本低。”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个更巧妙的点子:“另外,我发现我们那条地下河的水温常年偏低。
我们可以铺设一条简单的管道,让部分洞内空气先流过一段被地下河水冷却的管道,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凝结成水析出,相当于一个简易的‘表冷器’除湿装置。
虽然除湿量有限,但几乎不耗能,可以作为补充。”
这个方案,既运用了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又充分结合了当地材料和条件,充满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郑专家听完,眼镜后面的眼睛亮了起来,连连点头:“妙啊!赵顾问!这个思路好!
不是硬碰硬,而是四两拨千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花钱少,见效快,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处境!”
张团长也兴奋地一拍大腿:“我看行!引风塔和导风帘,咱们工程兵自己就能干!
生石灰也好办,我马上联系后勤去搞!冷却管道更简单,咱们有现成的焊工和技术员!”
说干就干。
方案迅速转化为施工图纸和指令。
战士们被动员起来,利用开凿出来的石料和木材,在几个主要通风口建起了高出洞顶的简易石砌塔楼。
洞内,一道道巨大的帆布帘被悬挂起来,如同古战场的旌旗,巧妙地引导着气流方向。
一袋袋生石灰被运进洞内,堆放在特意挖出的浅坑里或装入透气的麻袋悬挂起来。
那段利用地下河水的冷却管道也很快铺设完成。
当系统初步建成投入运行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虽然比不上地面干燥舒爽的环境,但洞内的空气明显变得清新了许多,闷热感和窒息感大大减轻。
作业区的烟雾粉尘能较快散去,生活区的被褥也不再湿得能拧出水来。
战士们脸上的疲惫神色减轻了不少,施工效率得到了提升。
看着在导风帘下顺畅流动的空气,摸着干燥了许多的床铺,张团长对着赵四竖起了大拇指:
“赵顾问,你这一手,可真是救了急了!这地下长城,总算能喘口气了!”
郑专家更是感慨:“赵顾问,你这套办法,完全可以写进地下工程建设的教科书里!
这才是真正符合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