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溶洞群被正式命名为“七号工程”,代号“磐石”。
随着首批工程兵部队和施工机械的进驻,这片沉寂了亿万年的地下世界,被发电机组的轰鸣、风镐的冲击声和战士们的号子声唤醒。
在赵四和郑专家等人的共同指导下,入口通道被拓宽加固,主洞厅进行了初步的平整和清理,巨大的空间尺度让人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地下宫殿。
然而,当最初的兴奋劲过去,严峻的挑战立刻摆在了面前。
地下环境与地面截然不同,两个致命的问题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新生的“磐石”基地:通风和防潮。
尽管溶洞有天然通风口,但对于未来将容纳大量人员、设备,并可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的工厂来说,这点自然通风远远不够。
施工刚开始没多久,战士们就感到胸闷、气短,尤其是在进行爆破或焊接作业时,烟雾和粉尘久久不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一支粗大的蜡烛,在离洞口稍远的作业面,火苗会变得微弱发黄,明确警告着氧气含量的下降。
更令人头疼的是潮湿。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资源丰富,洞壁常年渗水,空气湿度极大。
刚运进来的钢材工具,一夜间就能蒙上一层水珠,几天不注意就会生出斑驳的锈迹。
铺设的临时电线接头处必须做严格的防水处理,否则极易短路。
战士们睡觉的帐篷里,被褥总是湿漉漉的,很多人身上起了湿疹,关节酸痛。
这种无处不在的湿气,不仅损害健康,更会严重威胁未来精密机床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不行,这样下去根本没法长期坚持,更别说搞生产了!”
工程兵团的张团长皱着眉头,找到正在主洞厅测量数据的赵四和郑专家,
“赵顾问,郑工,得赶紧想个办法!这才几天,同志们就反映浑身不得劲,设备也锈得厉害!”
郑专家也是一脸凝重:“通风和防潮是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
按照常规做法,需要铺设巨大的送风管道,安装大功率的通风机,还要建设复杂的除湿系统。
但这需要大量的电力、设备和钢材,施工周期长,对我们目前的条件来说,难度太大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赵四身上。
这位年轻的顾问已经用他精准的选址眼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现在,大家期待他能再次创造奇迹。
赵四没有立即回答。
他伸手触摸着冰冷潮湿的岩壁,感受着那滑腻的水汽,抬头望向高处那些隐约可见的通风裂隙。
脑中飞速运转,结合着系统提供的《地下工程环境控制系统概要》知识,以及之前在906厂搞小水电站和模块化建设时积累的“土法”经验。
“张团长,郑工,常规方法确实困难。”
赵四终于开口,语气沉稳,“但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我们必须立足现有条件,搞一套‘土洋结合’、高效节能的办法。”
他领着众人走到洞壁一处渗水较严重的地方,又指着头顶的通风口:“问题确实存在,但解决问题的条件,大自然也给我们预备了一部分。关键是如何利用好。”
接下来的几天,赵四几乎泡在了洞里。
他带着技术人员,拿着风速仪、湿度计,一点一点地测量洞内不同位置的气流走向、湿度变化规律。
他发现,由于洞内外温差和气压差,空气其实是在缓慢流动的,只是动力不足,分布不均。
而潮湿的主要来源是洞壁渗水和地下河蒸发。
基于这些观察和数据,赵四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生态循环通风除湿系统”方案。
“通风方面,我们不能光靠蛮力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