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化纤厂的车间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潮湿,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姜海棠穿着厚实的工作服,汗水早已浸透后背,但她仿佛毫无察觉,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庞大的进口设备和复杂的图纸资料中。
姜海棠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只要有休息间隙,也会去招待所里看看小橙子,偶尔小何也会带着小橙子在外面等着姜海棠。
李兴海喝水休息的时候,看着抱着孩子的姜海棠,忍不住对旁边的张建国说:“说实话,以前真没想到,女同志能干这么专业的活儿,还能干得这么好……”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努力,除了更加认真努力,我们还能怎么样?”云志浩正好听到了他这个话,忍不住插嘴。
张建国深有同感:“是啊,姜工这外语水平和技术理解力,没得说。咱们以前是有点狭隘了。”
陈老也正在休息,听着他们的对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果然,带着姜海棠来,是完全合适的,也让这几个都知道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几天下来,姜海棠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难以企及的外语优势,彻底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她不是那个“带着孩子的女同志”,而是技术交流小组里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
经过了几天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他们正式投入到此次的核心工作中。
巨大的厂房里,崭新的进口设备正在安装调试,机器轰鸣,温度也高。
姜海棠的任务极其繁重,她需要紧跟厂方d国专家的讲解,同时也要快速阅读设备上密密麻麻的德文标识和厚厚的说明书。
d国专家霍夫曼先生是个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老头,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口音。
厂里配备的翻译是个年轻姑娘,对很多专业术语把握得并不精准。
这样就会让大家对关键信息的立即出现偏差,姜海棠必须要高度集中,才能实时将关键信息翻译、解释给并不熟悉d国语言的李工、张工、云工听。
高温和噪音让人头晕脑胀,但姜海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
她的翻译不仅准确,还能结合自己的技术背景进行阐释。
霍夫曼先生指着控制面板上的一个参数,激动地比划着。
年轻翻译有些紧张,磕磕巴巴地说:“他说……这个数值不对……不是这样设定的……”
姜海棠立刻上前一步,目光扫过屏幕和手中的德文原版手册,笑着给大家翻译。
“霍夫曼先生的意思是,这个预热温度的设定基准值参考的是他们国内某种特定规格的原料,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实际使用的原料熔点特性。”
“在这个基准值上向下修正百分之三到五,否则会导致原料在预熔阶段过度氧化,影响后续纺丝质量。”
她不仅翻译准确,还直接解释了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调整建议。
霍夫曼先生听完连连点头,紧绷的脸色缓和下来,对着姜海棠竖起大拇指。
李兴海、张建国等人立刻围拢过来,对照图纸和手册,结合姜海棠的解释,迅速理解了问题所在。
等将问题都了解清楚之后,张建国感慨道:“原来如此!这细微的差别,说明书上可没写这么清楚,要不是姜工,咱们得摸索好久,还可能走弯路!”
李兴海没说话,但看着姜海棠的眼神充满了复杂。
他自诩技术过硬,但在这种需要与外方直接进行深度技术沟通的场合,他不得不承认,姜海棠的作用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