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块石,一斗粟,已经催生出了一些预料之外的副作用。
有些人甚至为此甘冒奇险。
他们无法出城寻河,但城内并非没有门路。
有人盯上了卫城中那些早已荒弃的枯井。
他们冒险坠到井底,在阴冷潮湿的淤泥中挖掘。
同样是受水流的冲刷抛光,井底倒也确实会有一部分品相上佳的鹅卵石沉积在淤泥里。
甚至有人昨日一连搜捡到六七十块,发了笔横财。
消息传开,效仿者众。
若不是井口太深,合用的绳索难寻,坠下去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恐怕投身此举的百姓会更多。
这股风气,在张承志看来,已然走偏。
若是为了块石头,折上几条人命,此举就悖离了李煜小心维系城中秩序的初心。
张承志更深层的隐忧在于,他本能地察觉到,此事必须抑止,谨防有人借此漏洞,从‘官府’手中大量套取存粮,继而从中牟利。
这把戏,他以前见得多了。
李煜背着手,站在土墙上淡漠地眺望城北。
片刻后,他侧首斜睨了一眼张承志。
“此事不会成为常例。”
他还是那么的胸有成竹,给张承志一种难言的高大之感。
第370章治民用巧,烧陶取石
“我已经令匠人们尽快修缮重启,匠作司及兵仗司等署衙内的火炉。”
“等他们熟悉之后,这些石弹,最终都会被成批烧制的陶弹所取代。”
辽东大地,在体量上而论,其实是不缺煤炭的。
没什么,能比自给自足的规模化生产,更让人安心。
陶弹的供应,将远比靠运气搜捡石头稳定长久。
至于燃料消耗,李煜心中早有计较。
抚远卫城内,各府各库本就长期积蓄有一定的炭石储备。
当人口急剧减少后,这部分应急储备如今显得格外充裕。
更何况,衙前坊的富商们,在高庆开诚布公之后,纷纷在李煜面前被迫露了些家底。
他们在城中各处铺面、私宅里囤积的石炭,总量恐怕会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原本计划供应全县至少四五千人过冬购置的储备量,能让李煜省却许多麻烦。
李煜收回目光,思忖片刻,还是补充了一句。
“张大人。”
“如此。。。。。。你传信与赵班头,让他派人封了那些枯井。”
“每日多去巡查,禁绝有人坠井取石。”
下井取石,听着简单,实则动静不小。
没有四五个人合力,单是想把井下的人拉上来都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