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的日子里,他像个分裂的人。在课堂上,他依旧会笑着跟学生互动,可下了课回到办公室,看着堆积如山的表格和教案,就会莫名烦躁。有次监考四六级,他坐在考场最后一排,看着学生们埋头答题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读博时的雄心壮志,再看看眼前的自己,竟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监考结束后,他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秋风刮得脸疼,心里却有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真正让林舟下定决心的,是父亲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那是在2022年6月的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生告知林舟,手术费用需要十几万,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舟心急如焚,他翻遍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还是远远不够。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向朋友们借钱,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齐了手术费。
在医院的日子里,林舟日夜守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父亲那苍老而憔悴的面容,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父亲一生辛苦操劳,如今却遭受这样的病痛折磨,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那个漫长的夜晚,林舟默默地坐在父亲的床边,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所谓的“稳定”生活,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在面对父亲的重病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当初他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知识传播的使命感,希望能够在这片净土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望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他期待能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在高校里,教学水平似乎并不是衡量教师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学校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和项目申报,教师的晋升和待遇往往与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科研成果,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和项目申请中,而忽视了教学工作。他尽努力地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寻找平衡,但却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科研方面,没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支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简直比登天还难。申请项目需要人脉、需要关系,而这些恰恰是他缺乏的。看着身边的同事们为了项目和论文争得头破血流,他到无比的疲惫和无奈。他禁问自己,这样的科研环境真的是他要的吗?他追求的学术自由和纯粹,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感到了深深的担忧。在高校里,晋升渠道狭窄,竞争激烈,想要获得更高的职称和更好的发展机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即使晋升成功,也未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在一个小圈子里,做着几件重复的事情,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挑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种目标冲突,让他工作中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纠结。继续留在高校,意味着他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个看似稳定的环境中,逐渐消磨自己的意志;而离开高校,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新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入了深深的挣扎之中,难以做出抉择。
就在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时,林舟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拿出手机,给系主任发了一条消息:“主任,我想申请辞职。”
消息发出后,林舟静静地靠在墙上,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一般。他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再也无法抑制地流淌下来。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渴望,一种对自由、对真正想要生活的渴望。
辞职的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和无奈。他需要从系里开始,逐个拜访各个部门,包括教务处、人事处和科技处等。每到一个部门,他都要面对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和程序,不仅要填写各种表格,还要找到相关负责人签字盖章。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办事员,每个人都会问他一句:“为什么要辞职呢?”这个问题让他有些难以回答,毕竟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面对这些询问,他只能微笑着表示感谢,并尽量简洁地解释自己的原因。
其中,有一位老同事对他的辞职表示特别惋惜。这位老同事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劝道:“小林啊,你再熬几年就能评正高了,到时候待遇可就大不一样了,千万别一时糊涂啊!”他理解老同事的好意,但内心的决定却异常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只是微笑着向老同事道谢,并没有改变主意。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让他特别感动的事情。比如那个曾经总是追着他问问题的女生,当她听说他要辞职时,特意赶来送给他一本笔记本。翻开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对他的祝福和鼓励:“林老师,您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您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不管您去哪里,我都相信您会做得很好。”这些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让他不禁眼眶湿润。
2022年10月15日,当最后一个公章盖完,林舟走出办公楼,阳光刺眼得让他睁不开眼。他把离职审批表放进公文包,慢慢走在校园里,看着熟悉的教学楼、实验室,还有香樟树下的长椅,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又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掏出手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声音有些哽咽:“办完了。”电话那头,妻子的声音很轻:“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等你回家。”
辞职后的第一个月,林舟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短暂的迷茫状态。曾经每天早上都需要早起备课,忙碌地应对各种会议,但现在这些事情都离他远去,他却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这大把的空闲时间。
他开始尝试投递一些与科研相关的工作,毕竟这是他所擅长的领域。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要么是薪资水平低得让他无法接受,要么是工作要求坐班,这与他心中所期望的“自由”相差甚远。
有一次,林舟决定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他特意穿上了以前上班时的衬衫和西裤,希望能给招聘者留下一个好印象。然而,当他与一位招聘专员交谈时,对方的一句话却像一记响亮的巴掌一样打在了他的脸上。
“林先生,您有着九年的高校经验,怎么现在才出来找工作呢?”这句话让林舟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自己在高校的经历会成为别人质疑的对象。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象牙塔里的光环在社会上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转机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学同学张磊做香港优才计划咨询,听说他的情况后,拍着大腿说:“你这条件,申请优才啊!博士学历,还有SCI论文,通过率肯定高!”林舟本来没当回事,可想着给孩子多一个选择,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准备材料。没想到三个月后,他真的收到了通过的通知,要知道,优才计划的通过率只有17%。
拿到通知的那天,林舟站在窗前,突然觉得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他想起自己在高校时,每天围着教案、论文转,从来没想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他决定“脱掉长衫”,直面社会,应聘了香港保诚的理财顾问。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母亲打电话骂他:“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去给人卖保险,你丢不丢人?”就连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也忍不住问:“你确定要做这个吗?万一做不好怎么办?”
林舟也不确定,但他想试试。入职第一天,他就遇到了难题:跟客户沟通时,他习惯用学术化的语言,对方根本听不懂;做产品方案时,他总想着追求完美,却忽略了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一个月,他一笔单子都没签成,团队主管找他谈话,语气很委婉:“林先生,你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太书生气了,要学会接地气。”
那段日子,林舟过得很煎熬。每天早出晚归,却看不到成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有天晚上,他加班到凌晨,走在香港的街头,看着霓虹灯闪烁,突然觉得很孤独。他掏出手机,想给妻子打电话诉苦,却看到妻子发来的消息:“儿子说想爸爸了,我给你留了汤,等你回来。”那一刻,他鼻子一酸,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他开始学着改变:把学术术语换成通俗易懂的口语,跟客户聊天时先问清楚对方的需求,甚至跟着老同事去跑客户,观察他们怎么沟通。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做制造业的老板,对方想给员工做理财规划,可对产品条款很不信任。林舟没有像以前那样讲产品优势,而是拿出自己做实验的严谨态度,帮对方算了一笔详细的账,从风险、收益到流动性,一条条分析清楚。临走时,老板拍着他的肩膀说:“林顾问,你跟别的销售不一样,很实在,我信你。”那笔单子,是他入职以来签成的第一笔大单。
渐渐的,林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发现,高校里练就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在理财顾问的工作中竟然派上了大用场。他给客户做的方案,总能把复杂的条款梳理得条理清晰;跟客户沟通时,他耐心细致的态度,也让很多人愿意信任他。入职半年后,他的业绩就冲进了团队前十,还拿到了公司的新人奖。
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个姓陈的阿姨。陈阿姨的儿子在国外,她一个人住,想做养老规划,可之前被不正规的理财公司骗了几万块,对理财顾问很抵触。第一次见面时,陈阿姨态度很冷淡,连水都没给他倒。林舟没有急着讲产品,而是经常去看她,帮她换灯泡、修水管,陪她聊天解闷。有次陈阿姨感冒发烧,林舟冒着大雨送她去医院,守了她一整晚。出院那天,陈阿姨拉着他的手说:“小林,我跟我儿子说,我在香港有个‘干儿子’。你的方案我信,就按你说的办。”后来,陈阿姨不仅自己买了理财,还介绍了很多朋友给林舟。
有一次,林舟回江城办事,顺便回了趟母校。系里的老同事请他吃饭,酒过三巡,有人问他:“林舟,你现在混得不错,但有没有后悔过辞职?要是当初不辞职,现在正高都快评上了。”林舟端着酒杯,看着窗外熟悉的校园,突然想起自己刚辞职时的迷茫,想起在香港街头的孤独,想起陈阿姨的信任。他摇摇头,笑着说:“不后悔。在学校里,我看到的是十年后的自己;现在,我看到的是无限的可能。”
那天饭后,他独自走到以前的办公室楼下,看到一个年轻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题,眼里的光和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他突然明白,没有完美的工作,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有些人生来就是合象牙塔,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价值;而有些人,需要走出舒适区,在风浪里寻找答案。
2024年秋天,林舟带着妻子和儿子去香港迪士尼。看着儿子兴奋的笑脸,妻子靠在他肩上说:“当初你辞职,我其实很怕,但现在我知道,你的决定是对的。”他握住妻子的手,望向远处的烟花。这两年,他不仅在事业上站稳了脚跟,体检报告上的结节也消失了——没有了无效的内耗,没有了对未来的迷茫,整个人都变得通透起来。
有天,他收到那个送他笔记本的女生的消息,说自己也考上了博士,纠结要不要毕业后进高校。林舟没有劝她,只是跟她讲了自己的故事,最后说:“不管选哪条路,只要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就不算错。如果觉得累了,就想想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如果觉得迷茫,就大胆去试试,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夜色渐深,林舟哄睡了儿子,坐在阳台喝茶。香港的夜景很美,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他想起那张盖满公章的离职审批表,想起第一次签单时的激动,想起陈阿姨温暖的手。他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人生的负责。象牙塔有象牙塔的宁静,商海有商海的风浪,但只要心怀初心,脚踏实地,在哪里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风从阳台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觉得无比清醒。他拿起手机,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所谓勇气,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愿意迈出那一步。”配图是他和家人在迪士尼的合影,照片里的他,笑得比烟花还要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