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传来了坏消息:王蒙没有要到钱。
这是因为鲁迅文学奖所需要的奖金远远超过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近年已经涨到了三千元,这是颁给中篇的。
长篇自然需要更多奖金,从78年算起,恰好在过去的十年间,产生了不少长篇……如果按照茅盾文学奖那样,评选出个三五篇来,光奖金就要发好大几万!
更不要说更多的评委,更大规模的场地……一切都需要钱。
一场奖,就可以把茅盾文学奖的全部运营资金榨干。
于是,地位崇高的鲁迅文学奖就这么告吹了。距离它真正诞生的时间,至少还有五年。
作协把目光转向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决定大办特办。评选范围为82年到86年间的,力求在明年年初前定下获奖名单。
巴老仍然是评委,这次轮到他打电话询问余切“是否愿意担当副评委?”
“在什么时候呢?”
“你从老山回来后。”
“这时间不好,我赶着回家照顾孩子。”
余切不想去蹚浑水。
当了评委自然就不能参与评选了。而且浪费的时间也颇多,评委要在专门的读书班里面,把评选范围内的看个遍,最终选出那么几本书!
虽然报销来去路费和餐饮,每日还有额外补贴,但余切早已经不差这些钱。
余切还说:“我的年纪来当评委,似乎还显得太早。而且我现在志不在此。”
“你要做什么呢?”
“拿诺贝尔文学奖。”
余切这句话听起来不像认真的,像是在沈聪文死后,发出的一句牢骚。
巴老没有当真:做评委太早,得诺奖太迟?哪有这种道理。
他已经从报纸上看到了余切去凤凰山为沈聪文送行的新闻。
“想不到你和沈聪文关系竟然这么好!”巴老叹道,“我三顾茅庐来请你,是否能让你来做评委呢?你的眼光,你的才能……不在评委之中显得我嫉贤妒能!”
“我确实没有这个打算。”
不久后,巴老第二次致电:
“余切,你觉得这个评委会的水平不够高,或是怕浪费时间。”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很难拒绝了。
余切正打算挤出时间,不料,两天后就发生一件大事。
在遥远的斯德哥尔摩,瑞典的“中国通”马悦然发布消息:中国还有位作家走到了诺奖的最后一轮。
是谁呢?
理论上全体中国作家都有可能。
马悦然觉得自己并未透露“机密”,但国际媒体都知道这个人是余切,博彩公司也知道。
初次进入决赛圈的余切,赔率立刻进入到前五名,这已经是一个可观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