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公虽然喜欢,但并不爱看文艺评论,而且,他也不喜欢传统,最喜欢武侠等剧情跌宕起伏的通俗文。
《未婚妻的信》、《高山下的花环》他都曾看过,很满意。
这些,一点儿也不像那些文学。
而现在又有了代表“新高度”的——《血战老山》!
他的几位老友寻到这里,招呼他打牌。却见到他抱着一本书看了起来,“不打牌了,今天不打了。”
“真不打了?”
“不玩了。”
两三小时后,他的卫生员逼迫他放手,他才恋恋不舍的抬起头。
这本何止是新高度?简直是集大成之作,是很多篇的《未婚妻的信》,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优缺点分明……而这样的不完美的人,却构成了不可摧毁的集体。
他叫人来,仔细吩咐一番……5月中旬,一个前所未有的殊荣出现了。
桥牌局的常客们,自费购买了两千册,无偿赠予给前线的战士。这在部队和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老山”旋风。
战士们纷纷称赞,余老师写出了“我”自己。王蒙又召开讨论会,会上充分肯定余切“军旅文学新高度”这个身份。
这是余切又一个头衔。
无数人都在等待《血战老山》的结局。
此时,余切也启程前往南方。他在燕大上了前半年的最后一堂文学课。
燕大中文系组织了一批作家培训班,这群二十来岁的新锐作家和中文系学生一起上课,吃和住也在一起。余切注意到他们的文章中,有很多马尔克斯、余切,却很少提到沈聪文这个人了。
沈聪文才死去两个月,他就像是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
如果沈聪文还活着,老沈可能会觉得这种状态很合他意。
现在的世界,是余切的世界。没人找沈聪文的麻烦,也没人吹捧他。
“你们知道沈聪文吗?你们怎么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学生们关注文坛动态,立刻说“不是完人”,“在主旋律的时代写他的小桥流水人家”……这都是余切前几个月为沈聪文“定性”的话。
余切很失望:“这都是我的话!有没有你们自己的话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
“那你们并不是真的认识沈聪文!”
此时,余切更明白了沈聪文为何总被忽略。
他年轻时雄心勃勃,晚年却在文学上隐身,在文化界也被边缘化,落魄得只能搞搞文物研究。
尽管《边城》中的凤凰小城得益于他的文章,在将来蜕变为文旅大市,但沈聪文始终没有参与到时代最主要的话题之中……他在感情、在事业上表现出惊人一致的逃避态度。
正如沈聪文自己说的,他是一个不入流的“乡下人”,最后也得到了被遗忘的苦果。
这是余切应当警惕的。
前去南方的路上,恰好和张赵和同路,沈聪文的爱人张赵和在这段时间想通了,决定送沈聪文回归凤凰。
余切听说这件事,也抽出时间送了沈聪文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