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犹豫了一下才道:“陛下兄弟六人,健康长成的只有陛下一人而已,即使贫寒百姓之家也少见。由此可见纵然锦衣玉食,还是比不得母子亲情。”
赵祯连连接称是,他的五位哥哥最大的才长到九岁,若说没有离开母亲身体孱弱的原因,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赵祯虽然也是一出生便就离开了生母,但从他以后的经历的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孩子心宽,什么都想得开,反而好养活。
转过话头,赵祯对徐平道:“才人生父现在提举在京仓草场,职事过于辛苦,你可于三司内选个轻便的职事于他。皇子尚幼,不好骤然拔擢,当从容升迁。”
这话里的意思,是新生皇子的亲外公最好把官升上去,但又不要让外朝说外戚因缘得官,最好是有功劳,让别人说不出什么来。怎么做合适,徐平有经验,赵祯当然交给他。
想了一会,徐平才道:“此事等臣回去仔细想一想,再回复陛下。不过陛下既然提起了此事,臣恰好有与此相关的事情禀告,只是还没有考虑稳妥,今日便先请陛下参详。”
赵祯正在兴头上,让徐平只管讲。
“现在三司属下公司众多,前几日臣算了一下,大大小小已经有三百多家。这些公司大小不一,年入过万贯的有近百家,过十万贯的也有三十多家,最大的三家年入都在两百万贯以上,不包括蔗糖务、营田务和各家银行。商税过万贯已经是上州,过十万贯的全国不过两三州府而已,至于两百万贯则超过天下各路。这么大的公司,还是由吏人管理,全部没有设官,于理不合。臣请按照公司年入分等,设官员提举,考其课最。如果合适,便就安排才人生父去管理公司,选合适的人选为副就好。”
赵祯听了,略一沉吟说道:“若是如此,天下又多好多官缺,会不会有冗官之嫌?”
“年年有大笔钱款入账,怎么能算是冗官?比照往年场务旧例,如果没有进项,便就任民间百姓扑买就是。不过往年管场务的官,多是低级武官,事务不熟。那些大的公司应该设一些文职官位,以年入考其殿最,真选出能做实务的官员来。”
见赵祯沉吟未定,徐平又道:“在臣想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安排外戚近臣到这些官位上,别选得力人员为副手即可。现在外戚近臣子弟,多为军职,无非是贪军职禄厚而已。公司都是钱款往来,可以给以厚禄,让他们就职,免得在军中平白误了军队。”
赵祯道:“如此做,若是有不肖之人,岂不又搞坏了这些公司?平白损钱粮!”
徐平心道还心痛钱粮,怎么不心痛军队变成一滩烂泥?那些人总是要找个办法养起来的,想人人成圣,人类还没有找到办法。到三司公司里去,无非多分一点给他们好了,不折腾军队,不折腾百姓,已经善莫大焉。至于公司经营,只能让他们少操心多拿钱了。
“陛下,便如地方有知州通判一般,别设官员管事就好,严考其殿最即可。”
赵祯想了一会,对徐平道:“具体如何章程,你写一道奏章出来,大臣详议。若是此法可行,倒也不失为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只是就怕三司管不了这些人。”
徐平笑道:“无妨,还有审计司呢。只要他们查得严,总有办法。”
第295章 强兵策
通判制度实际上是双首长制,不能把通判简单地看成知州的副职。由于州事需要通判通签,在民政事务上通判对知州有很强的牵制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双首长制是个很有意思的发明,看起来跟传统的主官要专权矛盾,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是利处大于弊处。特别是在地方上安排权贵高官的时候,这制度特别重要。按照徐平的想法,三司属下的公司到了一定规模之后也要实行双首长制,类似于知州和通判,也类似于后世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设置一些官位,把那些影响力大的权贵安插进去。由于公司的特点,可以给他们比较多的公使钱,但实际掌权做事的再安排实务官员。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中的权贵近臣,肯定是要给出路的,而且还要给他们非常大的诱惑才行。从宋立国,延续五代以来的传统,皇家宗室便主要是跟武将家庭联姻,禁军中的将领,跟赵宋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想从军是剔除就能够剔除出去的。只要军职的待遇还远高于其他官员,就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人削尖脑袋钻进来。
到了赵祯这个时候,实际上对利用这些跟皇室有关系的武将来掌控军权已经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把亲贵安排进禁军,主要是贪图那里的经济待遇高于其他地方,而且不用受到外朝的约束。有另一个更好的地方来安置这些人,赵祯自然是求之不得。
向徐平询问了一些细节,赵祯道:“此事的难处在于公司中设官位,只怕读书人羞于去做。往年要在开封城里设厢官,因是管刑狱,便就没人去做,最后不了了之。”
徐平无奈地道:“这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好慢慢来。臣以前奏对,曾说过天下当以钱粮为纲,为朝廷谋公利便是天下大义。这几年来,三司广收钱粮,减免税赋,臣不敢说对天下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但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天下无非是抚百姓,只要让百姓过得好,天下安泰,岂不正是圣贤之道?”
听了这话,赵祯笑着点头:“此话有理,李觏在国子监做得甚好。”
这就是意识形态,你立再好的制度起来,没有人去做,天下主流思想弃之如敝履,最终还是执行不下去。光想着靠给官给钱吸引人来,那样是不行的。最终聚了一堆只想升官发财的小人在身边,连新的思想都连带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为朝廷谋公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天下大义,这思想在官场上占了主流,新的制度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占住道德的制高点。徐平只能一点一点来做,让李觏在国子监,把这思想广为传播,人人皆智力,自己在三司做的事情与此相映照,才能成事。
西北战事已近,徐平最近有些焦急,他必须在战事起来之前把大的框架立起来,自己离开才能无后顾之忧。有了银行,有了大量公司,西北的军费已经无忧,现在主要就是防止政策出现反复。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靠占领意识形态高地,这又急不来。
这几天赵祯的心情极佳,跟徐平认真讨论起最近李觏做的事情来。这不是没有目的乱问的,因为今年开科,如果有必要,赵祯会把这思想放到接下来的进士考试中去。李觏的官位和地位还不足以主持科举考试,但可以做编详官之类。
这一年来,李觏除了注解《富国安民策》,还领导重注各种典籍,用新的思想来重新铨释经典。实际说起来,就是配合徐平所推出的政策进行托古改制。
改革总得有个依托,徐平前世所学到的思想,是认为托古改制殊无必要,是革命性不够的表现,表明了统治阶级的妥协性。真正自己做起来,才知道这根本无从选择,实际上是华山一条路。他前世国家的大变革,不需要托古改制,是因为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来托洋改制。现在并没有洋制来依托,那只能从古人身上找合法性了。
李觏做的另一件事情,便是针对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以及新政策取得的效果,结合理论进行诠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徐平的意思,这些理论建立和宣传中,特别突出强调对民生的好处。争取民心永远是意识形态中的主阵地,只要形成广泛的认识,新的政策就是对百姓好,那么这新的思想便就不能被磨灭了。
国子监从来没有主持编过这么多书,现在那里已经真正成为学术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