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面,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我们前面的大科是属于平时的修行,这一大科是属于临终开导。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开示引导亡者,来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种临终的关怀。

这以下是两篇的文章:第一篇先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第二篇是说明,如何的做好临终的正念。先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陈了常往生发隐—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分成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在佛法的观念,这个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我们有生命的开始,就有生命的结束,就是有临终。

临命终的时候,在我们一生当中,是最重要的时刻。临终的关怀,世间人的临终关怀,跟我们佛法的临终关怀有差别。怎么说呢?一般的医学界,也能够做临终关怀,他们也知道临终很重要,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使令亡者能够安详的往生,他不在乎这个亡者的神识,到底到三恶道去,到人天去,到极乐世界,他们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换句话说,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只要求在临命终的时候安详,可能就会给这个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剂,使令他神识暂时的失去知觉,只要不痛苦就好,这样子当然也是可以。

但是以佛法,这个临终的关怀是看得比较彻底,因为佛法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也有未来的生命。

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从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的水流,也由现在的水流,流到以后的水流。

这样子我们认为说,临终的关怀不但要使令他安详往生,重要的是要提起他的正念,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依止这种善念,能够往生到佛国去。

所以我们的临终关怀是做得比较彻底,还注意到他未来生命的一个去处。

这个理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讲到我们临命终的情况,我们看附表第十三。我们把临命终的情况,做一个解释,根据《瑜伽师地论》跟《大智度论》。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随业,或者我们讲「随?习」的往生,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附表第十六面,

二、随念往生。随着临命终起什么念头而往生。

先看第一个随业或者随?习,这个业就是重大的业力。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法。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一)随业(习)往生: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好,我们加以解释,讲到这个行善不善的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指的是「数取去」,就是这个有情,什么叫有情呢?就是他在生命当中数数的取,这个取就是造作业力,他的生命是不断的造作有漏的业力。造作有漏的业力以后,怎么办呢?「去」,不断的去,根据他的业力去得果报,永远不能够离开三界的轮回,没办法,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他的情况,有善业跟恶业的情况,这个不善就是恶业。这个人总是要死的,将命终时,他死的时候,这个死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恶业起现行

第一种,就是他恶业起现行。我们看第一个「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

自然就是说,自然能够忆念过去,在生前所造的善业,或者是不善业。这种情况是这样子,假设我们在一生当中,曾经造作一个很重大的善业或者是恶业。这个重大的业力的定义,一方面是从他的境界,就是你所面对的境界是父母、是师长、是三宝,业力就特别重,不管是造善、造恶,业力都很重。第二个约你这一念心,心力的强弱,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方便时」,你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期待,还没有做之前,内心当中充满了期待,这个叫方便时;「根本时」,正在造作的时候,有很殊胜的意乐,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殊胜意乐;造了以后「成已时」,你念念的随喜,没有一点后悔的心,内心非常的坚固,不可以转变。你依止这样子的心情,就是在造作之前的心是很坚固;造作的时候也很坚固;造作以后也很坚固,这样子的业力就是一个重大的业力,不管是善、是恶,都是重大业力。

你造这样重大业力,你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业力就在心中浮现出来,你就忆念到:喔!我曾经在某一个时候,造作一件事。

在经论上说,就像看电影一样,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把你过去所造的善业跟恶业,好像看电影,你看到你就是主角,这整个造业的过程,你就看。看到了以后,这个地方就有事情,就影响到你临终的情况,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是自然,你自己忆念。或者是他人,他人,就是在当时的环境,触动了你当时的一种情况,使令你回想到,你某一个时候,曾经造善、造恶,这个是有他,外在的因缘。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浮在心中的事情可能很多,这一生当中,造过几个重大的事情,都从此浮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就是「曾习力最强」。就是说,你这种事情不是造一次,你有重复好几次的经验,就有串习,你这个次数造的特别的多,力量也特别强。这个时候「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就这样子决定下来,其它的就消失掉。这是讲到有重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情况,就是一开始会浮现好几个,但是最后会有一个决定下来,在你的心中决定下来,就是你曾经重复造作的业力会留下来,这是第一种情况。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有一种人,他一生当中,也没有造很特别的善业,也没有造很特别的恶业,就是平等,他就是很平淡的过一生,也没有造很大的善,也没有造很大的恶。临命终的时候,随着他最初所忆念的,或者自忆,或者外在的环境使令他忆,这个境界就在心中决定下来,「唯此不舍,不起余心」。总之他临命终,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境界,会在心中出现,可能是善的境界,也可能是恶的境界。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这个地方讲,这个事情就是要二个因缘才能够去得果报的:

第一个,我们先讲净不净业。这个净业就是善业,你曾经在人的时候,有布施,或者持戒,种种的善业,或者你做人的时候,曾经有杀盗淫妄的这样子的罪业,这个就是业力,异熟习气,这是我们未来去得果报的一个因素。

其次,「乐着戏论」。什么叫戏论呢?就是不称合诸法的实相。我们这个生命体,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诸法实相。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这个就是戏论,你这样子的认识、分别,跟诸法的真实相是相违背,这个叫戏论。

换句话说,单单只有有漏的业力是不能得果报,你要有这种无明的滋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