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就是信愿行三种资粮,是我们的修行宗旨。这是标出它的三个资粮,以下就是说明它的内容。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我们先解释这个「信」。这个信心的栽培在净土特别重要、特别重要,我们看它的内涵,印祖他是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这个信,不是我们现在听到以后,完全不加以思惟就相信,你这种相信是不够深入。换句话说,你那种「信」没有把疑根拔掉,你那个「信」是容易退转的。你一定是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就是说,我们听到佛陀说三界是一个火宅,我们内心的感觉怎么样,我们感觉,当然我们对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觉得真的是火宅吗?真的吗?这表示什么?内心深处有疑根在。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所以这种动机,一定是经过你很深入的思惟,观察三界的真实相,苦苦、坏苦、行苦,你才能够把内心的疑根给拔掉,你才能够深信这个娑婆世界是苦,那个觉受才能够生起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信」,不是感情用事就相信。这种感情用事的相信,是生灭的。你是透过理性的观察以后,你内心生起一个苦的感受,那个觉受生起来了,这个时候的「信」,没有人能够动摇你了。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那个信心能够坚固的存在。所以蕅益大师说这叫做真实信心,真实就是它不可破坏,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坏它。所以这个地方第一个,透过智慧的抉择,知道这个世界是苦,知道极乐世界是乐,这第一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现在知道娑婆世界是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应该欣求的,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我们刚开始会想到说,我自己应该去努力,我应该靠我自己的力量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看看是不是能够靠我的力量。再看:
第二段,「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三界的真实相是一个苦恼的火宅,的确是要赶快离开的,下辈子不能再投生的。但是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内心当中积集无量无边的罪业,很多的力量,都还没有得果报,那个强大的势力,「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件事情希望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我很想厌离娑婆,但是我没办法,我的戒定慧在今生当中,以我有限的生命不能够生起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所以我们要思惟自力的不行,我很想厌离娑婆世界,但是我以我这念的心,要成就戒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这一期的生命是没办法的。这个「决定」,就是决定不可以的,谁能够帮我做到这件事呢?我们看
第三段,「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这个地方就是有希望出现,「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没关系你是个苦恼众生,但是你能够忆念祂的名号,然后求生佛国,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其人临命终时,佛必」,这个「必」就是必定,绝对是,一定会出现,「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就是他力的可以,前面是讲自力的不行,这是他力的可以。这个地方的内涵是相当重要的!
这个信心归依的功德没有成就,蕅益大师讲「信愿不具足」,你佛号念的「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为什么?因为净土法门是个他力门,你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这一念归依的心跟你的念力,所以这个信心太重要了,站在一个他力门的角度,这个归依的心很重要。
我们看附表第四,把这个归依的内涵,就是印祖的思想再加以开展。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听,这个净土法门,这个地方在整个修行上,有很重要的关键性。
我们对于这个信心,这归依的理论跟修行,分两段:
第一个、依缘起正理明归依之义。先讲理论;
第二个再讲「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
先看理论。
附表四—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依缘起正理明归依之意
《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勑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先说明这个三归依的意义:
《萨婆多论》上说,由救护的思想说,「以三宝为所归」,我们修行人要抉择世间的五欲,世间的五欲这个财色名食睡,它的真实相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无我的,不是我们归依处,它是一个苦恼的境界,什么是我们的归依处呢?佛、法、僧三宝,这是一种真实功德。为什么要归依呢?「以救护为义」。因为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归依佛法僧三宝,它能够在我们的生死苦海当中,做我们的救护,这一切的外道都做不到的。所以只有三宝是我们归依处,因为只有三宝能够救护我们,从苦恼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这个是说明我们要归依的主要意义,就是它能够救护我们。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人获罪于王」。有一个人,当然这个人就是颠倒,他就是头脑不清楚了,头脑不清楚,他跑到了一个恶国王的国界里面,这个国王有大势力,这个国王偶尔也会给他一些快乐的境界,但是他多数的时间,都使令这个人苦恼,多数的时间,就是「获罪于王」,被这个大势力的国王给控制住了,经常就是过一些苦恼的日子。这个人有一天他觉悟了,他觉得这个地方的确是苦恼,应该要离开,怎么办呢?「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他从善知识的口中,知道有另外一个国界,这个国界国王的势力比这个更大,那个国界种种的安乐、清净的安乐,所以他就准备要投向他国以求救护,这是第二点,内心有点觉悟了。
「彼王勑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对方的国王就告诫他说,「汝求无畏,以投我者」,你要投靠我是没问题的,好,我这个大悲心,不抉择任何对象,但是有一个条件,「莫出我境莫违我教」,你不要离开我的国土,不要违背我的教,在我国土当中,不要违背我的教,我决定能够救护你,使令那个恶国王,他不会再抓你回去,我跟你保证,必当救护。这是讲出了一个譬喻。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众生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的,无量劫来「系属于魔」,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我们的生命是谁作主的呢?是烦恼作主的。你看看世间人就是这种境界,世间人的内心,他起贪欲的时候,他自己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贪烦恼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做这件事情,谁也障碍不了。你说这件事要到地狱去,他没办法,他知道,也是控制不住,他瞋恨心一生起的时候,这件事不该做,他也控制不住。这怎么回事呢?这是无量劫来「系属于魔」,烦恼作主,这个内心的烦恼,在我们内心当中,它很紧密的控制我们的心,所以有生死的过患,现在我们觉悟以后,我们知道烦恼不好,但是谁能够救拔我呢?「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三宝能够救拔我们,三宝的光明能够救拔我们。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观念,作一个表,让大家了解。
这个表一开始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十法界的一个共同依止处,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明了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造广大的善业,也能够造广大的恶业。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能够了别佛法的那个明了性,就起现前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我们过去的所归依的境界是「归依魔」,就是归依烦恼,所以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苦恼果报。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我们随顺烦恼念念的造作,创造一个「行」,这个行就是业力。由这个业力的熏习,使令我们变成一个三界的阿赖耶的生命出来;阿赖耶以后,就使令我们得果报。
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生死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创造出来的,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有生死可得,不是的!不是说上帝在主宰我们,没有这回事情。是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念念创造,积集一个强大的力量,使令我们一次一次的随顺业力去得果报,这是我们过去所归依的境界有问题;现在我们归依佛以后,就不同!「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这个时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你这个所归依的境界一转变,你的果报就有转变。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禅宗有一句话说: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禅宗的境界是很高,它的意思就是,他这一念心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时候,一切的染法、一切的净法都不现前,诸相叵得,他内心是一个完全无住的境界。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凡夫的心都是有伴侣。你可以想想看,你只要起一个念头,一定有能所,有一个能缘的心,一定有一个所缘境界,可能是攀缘善的境界,也可能攀缘恶的境界。而我们内心会随着恶境界而转。譬如说,我们如果想到一个不欢喜的人,我们内心可能就是会起瞋恨心;我们攀缘一个亲人,我们心就起慈悲心。所以我们内心会随着我们的伴侣而有变化,我们这一念心是一定要有伴侣的。这个「无住」是圣人的境界。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你的伴侣,因为你的所缘境,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内心的造作,如果你跟烦恼为伴侣,那当然就是一个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果报;如果你的心是跟佛为伴侣,就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应该要抉择,你依止烦恼是什么过患?依止佛陀是什么功德?这个地方我们必须先抉择出来,要把「贼」跟「主」人抉择出来,谁是我们的依止处,这个地方要先说明。这个是从理论上来说明。
经过我们前面的认识以后,我们看第二科、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
(一)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
这个地方有三个次第,我们根据藏传佛教的本尊相应法里面,它的次第把它排出来。先看
第一个阶段、「依止圣教,抉择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