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第三科是个结劝了。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为什么呢?「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念佛人,内心没有一个要成就佛道的心,你没有这种成就佛道的心,你为什么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这个众生的业感,跟你的内心有关,你内心跟烦恼相应,你的业感完全是跟烦恼相应。你是烦恼所发动的,那你的业力是有漏的业力,以后的果报一定是有漏的。不可能你依止烦恼发动,而去招感清净国土,无有是事,这个因果法则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你带业往生,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二个本质都应该要一样的,你一定是依止清净的愿力,才能够跟弥陀清净的大悲愿力接触,感应道交,不可能说你内心依止烦恼,而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没有这回件事,世间上的事情不可能违背缘起法则。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烦恼心态:哦!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快乐,你以一种想要去受用快乐,这种烦恼相应的时候,也是不能往生的,你所有的善业,就使令你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你跟本没辨法跟他感应道交,你跟弥陀的清净本愿没办法相应,佛陀也没办法,这个地方要注意!

所以昙鸾大师的慈悲,「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了乐,这个乐,特别是为了五欲乐愿生故,亦当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我们的心情: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关系,我们必需要往生到净土,因为那个地方有不退转的功德,是这种心情,才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是依止《无量寿经》的圣教量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再约教理,从缘起的教理,用理论来推敲。我们看元晓大师怎么说。

(二)「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元晓大师—

「此心」,这个菩提心呢,我们发了一种想成佛的心以后,这是个因地,它的正式果报是无上菩提。当然,这个因能够成就果报的快慢,就看我们精进,它的正式果报在无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华报,华报在净土,所以我们说: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是我们的究竟目标。但是我们思惟这个三界的生死,多诸过患,很容易使令我们退转菩提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所提供的正报、依报,能够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换句话说,我们那一念心,在极乐世界得果报以后,决定能够圆证三不退,决定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我们的华报在净土。

为什这样讲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攀缘的法界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来说,是尽未来际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时空无尽。不像阿罗汉,阿罗汉也多少会度众生,但是他一旦入涅盘以后,他跟众生就没办法接触了,你忆念他的名号,他也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阿罗汉在度众生,他一期生灭而已,他不是长远无限,时间上是有限量。我们因地所发的是一种时空无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报「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空间是广大无边,它的寿命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这个因果是相符合的。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当然是不可能跟它相应。譬如说,我们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种的心情,会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有三种心情:

第一个是求增上生。就是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辈子能够更好,下辈子能够做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这种殊胜的欲乐,这是一种人,是增上生。

第二种人是出离心。他能够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涅盘。在涅盘当中,生死不可得,烦恼不可得,业力不可得,惑业苦完全停,但是没有佛土的庄严。

第三种人是菩提心。他所追求的是一个诸佛圆满的依正庄严,正报的法身的庄严,依报的国土庄严。所以极乐世界,它正是一个大乘不共于二乘的一个佛国庄严,因为它不是一个三界有漏的国土,它也不是二乘偏真涅盘,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世亲菩萨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它有依正庄严,所以它的果报是一个大乘的果报,你的因地没有菩提心,「无能当此」,没有办法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依止圣教量,跟从缘起教理的推断,来抉择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到讲义,「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个第二段。我们来看第三段: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它是二个:第一个上求佛道。其次呢,我们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在苦恼当中,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我们也有责任来救拔他们,这是有下化众生的心。有上求佛道,也有下化众生的心。这个心一发动起来的时候,这个菩提心一发动,你真正经过智慧抉择,发起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实践,那就不可思议。

我们看它的功德,「如器受电,如药加硫」。电器要没有电力的时候,这个电器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电器有电力的时候,这个修行就不同。或是这个火药加上硫黄,这个力量更大,功德力增大,修行也迅速。它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种使命感:「我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圆满佛果,我要赶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广泛的度化一切苦恼众生。」你有这个菩提心在摄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够比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个力量,所能够比喻的。

我上次到南普陀去,有一个法师,他在南普陀带了一个念佛会,他每天带了几个念佛人,从二点念到四点半,二个半小时,每天的。他告诉我说,他的心态就是时间一来,一到他就开始,不管人来多少,他不看人多少,只要时间一到,他就开始念佛、拜佛、打坐,每天念二支香,念二个半小时,念了八个月。他告诉我说有七、八个菩萨风雨无阻,没有间断,七、八个,台中莲社的那几个菩萨告诉他说,他们这一生只有一个目标,拼往生,其它都不想,他整个身心世界,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一个愿力,今生要急速的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其中有一个菩萨,她是怎么回事呢?她告诉那个法师说:她过去曾经得过**颈癌,而且她发现的时候,已经第三期。那她的子女很孝顺,她的子女赚很多钱,要给她去医治,这个老菩萨她把这个钱完全拿去布施,医生她不看,她觉得看医生也没有用,她不但是钱财布施,只要有往生的人要助念,她不知道便罢,只要你一通知到她,她绝对是从头念到你断气为止,否则她不会离开,任劳任怨,完全无所求,只要有人助念她就去,或者那一个地方有人在修行,她就去为人家做义工,平常就精进念佛,万缘放下,念了几年以后,喔!这个**颈癌被她给念好了。所以那个人真正把「菩提心」发起来。

发起菩提心的人,他的生命观跟我们不同,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依止无明,无明缘行,我们认为「有所得」,我一切的造作,一定要使令我得到快乐、得到荣耀、得到眷属。但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修「舍」,舍掉我的荣耀、舍掉我的眷属、乃至于舍掉我的生命,一切都「舍」。这样子的心态,正是跟菩提心相应。这个法师告诉我,我很感动!一个老菩萨她能够有这种境界,能够转变这么大的业力,我相信她净业是成就的,否则她不可能开展出那么殊胜的华报,把重大的癌细胞转变过来,医学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这个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那个修行的勇猛精进,那是不得了的,那个修行的角度,是修舍而不是修得,舍的境界。这个地方讲,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即「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不是我们悠悠泛泛这种善根福德所能比较的,那个力量是不同的。

这是讲第一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思惟自身的苦,思惟他人的苦,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以这种心情来求生阿弥陀佛国,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个第一科、第二科,是整个净土修行的主要内容,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一个目标的确认,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一种修行,好像一个人的脚,目足双运,使令我们能够很正确、很迅速的到达目的地。所以这是一个行门,前面是一个愿门,这是一个行门。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分二:初、总标。二、别释。今初。

先做一个总标拢总的说明,我们请合掌。

丙一、总标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一函遍复—

我们看脉络分析,分成两大段:第一段是赞叹净土的殊胜;第二段说明净土的三资粮。请看第一段。「净土法门」,以下分三段来形容净土法门:

第一段,「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殊胜,它能够「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他也能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看《华严经》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样,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急速圆满佛果。乃至于《观经》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众生,也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确是很特别的。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是弥陀如来的大悲心,普遍的为一切的,不管是圣人,乃至于等觉菩萨,乃至于凡夫里面的五逆、十恶众生,做什么?「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净土法门的殊胜,它不必你要多生多劫。一般的圣道门,不要说大乘,大乘的信心要坚固,「信」成就要一万劫,不要说是断烦恼。因为大乘发菩提心以后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的时候,他对于断烦恼这件事会比较缓慢,他积集福德资粮,来到众生的尘劳世界,使令他的心散乱,但是这是他的业力,因为大悲心的关系。所以就着断烦恼这方面来说,大乘刚开始就会比二乘慢,断烦恼来说。

大乘我们不说,那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以小乘来说好了,小乘最利根的要三生,就是说,你一开始接触佛法,栽培善根,第一生。到了第二生的时候,你又没有任何差错,这当中没有破梵行,又能够继续出家相续的用功,前一生的善根,从前面的这个「生」,而转成熟,你又往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第三生又没有差错,又在人间得果报,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没有烦恼现前,来滋润恶业,又能够依止你的业力,在人间得果报。不过这当中,不能在天上得果报,在天上得果报就完蛋了,所以一般的修行人,他们临终的时候,都发愿下辈子继续做人,继续遇到有三宝的住世。到了第三生的时候,他又继续的出家,依止小乘法,种、熟、脱,第三生的烦恼脱落,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是最利根的三生,而且这三生当中,不能有一生有差错,不能遇到恶因缘,包括硬贼、包括软贼,都不能遇到,都要一切风平浪静,完全都是一个修行的因缘现前,那是三生。

但是你看净土法门,「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地方,这个净土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是一个当生成就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我们碰到这个法门,也不是很相信;相信的话,也相信的不彻底。相信不彻底,修行起来就没什么力量,这件事情就很悲哀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如果你失去净土的因缘,表示你一定要面临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一定要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只要你是凡夫,如果你没有把握这个法门,表示你即将要面对未来的生死大海,看起来就是一望无涯,看不到边的。所以讲这件事情就很悲哀,很悲哀。这无量劫的生死,我们有很多退堕的因缘,谁也不敢保证。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只有一心归命净土法门。

怎么修行净土法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