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制度,可以作为**“治理过程的一种信任来源”**。
不再是“民间方案”,而是一个可以对接权力、分担秩序、约束治理的系统。
……
一个月后,双轨试点完成第一阶段评估。
报告上写着:
“蜂窝机制虽未完全制度化,但已具备‘自治承接能力’,其最大贡献在于为原本‘服务一体化’模式中被忽视的‘协商行为’提供了一套语言工具与轨迹表达。”
“这是一种新的治理形态——不是管制型权威,也不是松散式自管,而是一张持续校准、允许异议、记录纠偏的基层规则生成系统。”
报告递上去那天,陈鹏飞正在祠堂内整理今年的制度失败记录。
他没去省里领荣誉,也没接待调研团,只是对林璐璐说:
“你记不记得三年前,咱说过一句话?”
“我们不想再写一个‘能教别人怎么走’的路,我们只想把‘自己怎么走’的脚印,留下来。”
林璐璐笑了:“现在,别人沿着我们脚印走起来了。”
陈鹏飞点头:
“那我们该干嘛?”
“该修下一段路了。”
年关将至,本以为蜂窝系统已经顺利对接政务通道,迎来阶段性稳定,没想到,风暴突然来了。
一则“内部风险提示”出现在市级农村工作群里,被人拍照传到网络:
“部分村庄过度自治,蜂窝制度运行未经正式审议流程,存在影响基层组织权威风险,建议暂停扩展,评估后再定。”
短短几句话,却像投下一颗炸雷。
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一些政务博主开始带节奏:
“民间制度试验已越界?陈家村蜂窝机制或面临关停整顿!”
“谁在鼓吹去行政化治理?制度乱象,底线在哪?”
很快,蜂窝平台被“下线评估”,多个接口村收到“暂停协同通知”。甚至有镇政府直接通知:
“现阶段平台不得再参与项目审批、预算协调及制度备案,待正式指示。”
龙虎村村支书气得当场摔杯:“我们干得好好的,现在说不合法?那这三年,白走了?”
张浩直接在群里甩话:“不让咱干?干脆全村数据一封,咱看是咱靠政府,还是政府靠咱!”
整个平台瞬间陷入焦灼。
一时间,“蜂窝要被整顿”的消息刷满了全网评论区,质疑者、围观者、阴谋论者蜂拥而至,甚至有外地平台试图趁火打劫,推销所谓“标准化基层治理工具包”,口号是:
“不用试错,不走弯路,一键生成治理模式。”
陈家村祠堂内,灯彻夜未熄。
所有人都看向陈鹏飞:“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