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没写过制度,我只知道打架、吵架、争田头。”
“现在我知道了,写规矩,比吵架更有用。”
“你们这些娃,在我们最没力气的时候,帮我们接了一棒。”
“我不管别人咋说,我支持你们写。”
“哪怕写得稀烂——也比一辈子不写强。”
掌声雷动。
投票开始。
群众投票采取实名登记制度,仅限本村及制度运行村成员参与。
线上投票开启三小时后,系统后台更新:
投票总人数:892人
同意票:721
弃权票:103
反对票:68
蜂窝制度史上最大一次共议大会,结果出炉:
青年制度写权——正式确立为蜂窝制度基础性权利之一。
不得否认、不得删除、不得贬损,任何群众、访学者、在籍青年,皆可依法提议制度草案。
整个蜂窝平台,后台刷屏。
那位最早被人嘲笑的“猫粮协议写手”,对着镜头鞠了一躬。
“谢谢你们——没有把我们赶出规矩的世界。”
陈鹏飞在村口烟馆抽完一根烟,转身对林璐璐说:
“以后谁再敢说‘规矩不是你们这些人能写的’——”
“就把这场大会的视频,贴他墙上。”
共议大会之后,蜂窝平台发布了一项标志性制度补充协议:
《蜂窝制度联署发起机制》
这是蜂窝第一次尝试将“多代制度写手”联合纳入同一条制度生命线上。
什么意思?
过去制度的诞生,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发起——提案、试行、投票、归档。
但现在,蜂窝明确提出:
一条制度草案,允许不同年龄段、不同村落、不同身份的写手共同署名、联合起草、轮次修订、形成生命型制度文档。
制度,不再只是“你的草案、我的票”,而是“我们共同养大”的制度生命体。
蜂窝给这种制度赋予专属名称:
“多代规矩”
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