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不知田块规划具体细节,只能依赖村干部的“口头承诺”,结果第二天老王家锄头一插地,被对面老李骂了三条街:“那是我家的了!”
地头争端,两天内爆发三起,村委会手忙脚乱。
反观蜂窝村——
虽然前期吵得鸡飞狗跳,意见分歧数十项,但最终版本通过投票修正三轮,落实到地块每家每户,每条划分有图、有签、有回执。
谁家哪块地,为啥调、换哪家、怎么补,全写在制度表里贴在晒谷场,连字都用放大号印出来,谁都能看。
执行日当天,整个蜂窝村无一户异议,轮换执行率100%。
更让人震撼的是——
蜂窝村在分配之后,还设置了“七日协议缓冲期”:任何村民若发现自家划分存在疏漏、不合理利益损失,可发起“一事一议反向提审”。
这不是形式,是制度赎错机制的具体体现。
哪怕制度执行了,只要群众有理有据,依然可以返修。
于是原本准备当场嘲讽蜂窝“议得慢”的市干部,看到蜂窝村整齐的划田图、民众自写的制度反馈表、连夜打印张贴的轮田公示,一时间哑口无言。
反倒是标准模板村,三天内召开两次“紧急调解会”,愣是没能说服村民签字。
更有村民在墙上用粉笔写下:
“听说蜂窝那边可以自己写地块方案,我们这只能看别人分,问一句还被骂,你说我们是不是没脑子?”
……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制度兼容试验观察组”迅速发布对比报告。
标题刺眼却真实:
《模板统一≠民意统一:一次田块轮换中的制度碰撞与分裂》
三张图,击中所有人的神经。
第一张:蜂窝村制度方案演化图,12项流程、6轮修正、3次公示,最终群众满意度92%。
第二张:模板村“轮田执行图”,一页通告贴村口,六人知情、三人提问、零人签字,最终激化矛盾4起。
第三张:村民自由表达热力图。蜂窝村分布均匀、模板村集中在村委门口。
图一放出,平台后台爆了。
张玉英冷静发言:
“制度的效率,从来不是比‘有多快’,而是比‘快了以后有没有人出事’。”
“我们的制度是慢,但它能补、能讲、能改——你们的制度是快,但出了事,谁担?”
而这份报告,最终被递交到国家治理实验委员会内部例会上。
一位委员看完沉默良久,最后说了一句:
“蜂窝不是制度的反叛者。”
“它是制度的试纸。”
“哪一套真能养出自愈力、耐摔性、重构力,数据比人话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