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制度兼容性实验结果一出,西北试验带中立村纷纷投向蜂窝。
短短一个月内,新增节点村49个,其中有16个来自原市级标准模板片区。
“我们不是为蜂窝而来,我们是为‘可以自己写制度’而来。”
这句话,成了平台热评第一。
陈鹏飞得知消息时,只淡淡一句:
“火不一定要烧起来才算成功。”
“只要有人知道火种在哪儿,就不算输。”
蜂窝平台兼容性胜出一事,虽然没有被大张旗鼓地报道,但消息在高层的“非正式圈子”里传得极快。
几位参与“制度自由区”总评的中央部门顾问在后台简报会上同时提出建议:
“蜂窝体系具备‘非主控演化能力’,已可认定为制度独立品种,应尝试收编融合。”
这句话,看似是一句肯定,其实藏着杀机。
“收编融合”,意味着将蜂窝纳入一个“更大的框架”,重新命名、统一接口、指定边界。
换句话说,是要保留蜂窝的“数据与成果”,但剥离蜂窝的“方法与灵魂”。
这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蜂窝制度初见成效时,市里就有过类似动作:替他们注册统一模板账号,整合制度评分体系,甚至拟定过一个新名称——“村治标准体系v3。0”。
“听着高级,实际是想拔根。”
而这一次,来的是更高一级的整合令。
“蜂窝制度,将作为‘全国村级治理统一平台’的子模块运行,拟命名为‘子制度实验室编号:g-07’。”
通知简洁冰冷,落款是中央制度实验局。
消息一出,蜂窝后台炸了锅。
张玉英几乎拍爆了桌子:“他们要让咱们成一块实验田里的小菜圃!”
吴凡更直白:“这不是整合,是标本化,是拔骨抽筋还要你微笑!”
林璐璐的眼神冷到了极点:“编号g-07,这编号比动物园的还不如。”
张浩提笔就写了联名抗议信,要向中央治理委员会递交异议书。
但陈鹏飞,却安静地坐在一旁,没说话。
一直到众人吵得满屋火药味,他才抬头:
“这一次,不吵。”
“吵,没用。”
张玉英怔了怔:“你什么意思?”
“他们这次,不是来争议我们的成果,是来‘温和地收割’。”
“你以为他们不聪明?早就知道硬碰硬拿不下我们,现在不打压、不质疑、不造谣,反而笑着邀你入席。”
“让你戴个名字,发个编号,开个年会,说你‘代表改革最前线’。”
“然后你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先过他们的审。”
“你的每一条制度,都不能写得比他们大。”
“你的每一个失败,也要先看能不能发布。”
“他们不怕你继续试,他们怕你还会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