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是你不敢干,不是你没结果。”
张浩听完,低头点点头。
那顿饭吃到很晚。饭后,张浩他们回宿舍时,路过厂门口,看见“蜜果牌”三个字在灯光下清晰明亮。
他停了一下,说了一句:“这个牌子,是他们扛出来的。”
第二天清晨,蜜果学院第四期课程正式开课。
这次不再是经验介绍,而是实训主题:“标准化操作与团队协同”。
陈鹏飞站在讲台上,身后投影的是一张大图:
左侧是分工图,右侧是工序交接图,中间是一张特别大的文字——“把村当厂,把人当股东。”
他望着全场,说的第一句话是:
“咱今天讲规矩。”
“品牌是啥?是你愿不愿意为你贴的标签负责,为你灌的糖浆担责,为你说的每句话买单。”
“做品牌,等于做信用——你这村,值不值五块钱的罐头,就看你敢不敢回头收这五块钱的信。”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和芳兰一起带着学员走完整个灌装流程,每个环节都设“责任登记卡”:
谁操作、操作时长、产出数量、是否合格、后续评价。
学员惊讶:“你们每瓶罐头都能查到是谁做的?”
陈鹏飞笑了:“不能查的就不叫品牌,能回头的才是‘能走远’的东西。”
“很多人说我们封建、慢、村气,其实不是,我们是在为‘透明’付成本。让每个人都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自信,不是乡下味。”
午饭时,有人私下跟芳兰说:“我回去就照着你们的标贴方式做,但我爸说那样成本高、速度慢,不划算。”
芳兰答:“划不划算,不看你省下多少时间,而看你能不能省得起良心。”
“你想快可以,但你得扛得住‘快’带来的责任。”
那一天下午,讲堂没有座位空着,连站着的人都不走,生怕错过一句。
课后,一位外县来的人留下便条:“我原以为你们是乡土温情营销,现在我知道了,这是现代管理能力的一种乡村表达。”
那一夜,陈家村没有灯火通明的庆典,也没有媒体采访的热闹。
但在村里的白板上,芳兰写下了一行字:
“第四期课程结束,学员评分满意度98。6%,其中留言点赞最多的一句话是——‘愿我们村,也有这样的讲堂。’”
这句话贴在祠堂门口,被很多村民路过时看见。
有人站了一会,什么也没说,默默点了点头。
陈鹏飞站在不远处,看着灯下那个不大的院子,轻轻对自己说:
“只要愿意听,愿意学,就有路走。”
他知道,这所学院还很小,陈家村也没有变成什么“全国第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