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泓一大师乃智慧 >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7页)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7页)

“代沟”是什么?那就是,你想让孩子进入你的世界,孩子不来;你想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不让。家长常抱怨“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不是因为你说的话越来越不中听了呢?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听话,首先你要和孩子进入一个频道,这样才能对话。

一次数学考试中,一年级学生芸芸和兰兰都得了98分。放学回家后,两人都高高兴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妈妈。

芸芸妈妈正在炒菜,听完后头也没回,心不在焉地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芸芸愣了一下,小声说:“4个。”“那你还高兴什么呀?下次要考100分,知道吗?”芸芸妈妈提高了声调。“知道了。”芸芸应声,垂头丧气地悄悄走出厨房。

兰兰的妈妈当时也正在做饭。听了女儿的汇报后,她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转过身惊讶地问:“你说什么?”兰兰似乎被吓了一跳,怯怯地说:“我数学考了98分。”兰兰的妈妈笑得特别灿烂,开心地说:“兰兰,你真棒,真优秀,刚上一年级就考得这么好。妈妈今晚加几个菜庆祝一下。”“我们班有四个同学考了100分呢,我下次也一定要考100分。”兰兰信心十足地向妈妈保证。

这两个家长的差别在哪里?同样是“下次要考100分”,芸芸是在妈妈的呵斥声中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的,兰兰则是在妈妈的赞赏下主动地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和愿望。很明显,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心理状态以及最后达成的结果都会相去甚远。通过这个案例说明了激励孩子主动性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孩子普遍缺失成就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他的成就感,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有成就感,那他对学习就永远保持一种兴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很愿意学,考试很有感觉,这个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

?10.磨难也是一种教育

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有理由相信,挫折和困难正是上帝给予我们的试金石,它淘汰懦弱和无能者,坚强者更懂得人生,懂得如何去完善自己,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的确,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首先应有恒心,也就是说在认准一个目标后保持在该目标上的持久注意力。

诸葛乔作为皇帝刘备的士婿、宰相诸葛亮的儿子,他是一个有着显赫家世和特殊地位的人物。在诸葛亮屯驻汉中时,他根本用不着去做押运粮草等军事物资的艰苦工作,完全有资格和理由留在蜀都,侍奉皇帝左右,过着荣华富贵的安逸生活。可是诸葛亮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诸葛亮对儿子诸葛乔的这一培养教育方法则是运用了艰苦磨炼法。

诸葛乔受命督率士兵五、六百人押运粮草和其他军事物资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他们经常要顶着浓雾,冒着风雨霜雪,长期辗转跋涉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高山幽谷之中,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非意志坚强的人不能坚持的。诸葛亮认为这样的环境对诸葛乔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锻炼作用:一是能锻炼他的统领才能,让诸葛乔带领五六百人的队伍,独自完成押运粮草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工作,能很好地锻炼他的领导才能。二是艰难困苦的环境卫能磨炼诸葛乔的意志和教力。因此,诸葛亮在给哥哥的信中对哥哥解释说:“按理诸葛乔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子弟都在解运军需物资,大家应该同甘苦共荣辱,所以我也让他去运粮草,这也能起到锻炼他的作用。”

艰苦磨炼法就是把孩子放到艰苦的环境里去锻炼通过锻炼来磨炼他们的意志毅力增长他们的才干的一种方法。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毅力是坚强持久的意志。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忍受生活中的磨难经得起生活中的挫折。个人若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马克思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幸运成功也只会光顾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人。爱迪生说得好:“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源于锻炼,苦难往往最能锤炼和磨砺人的性格和意志,苦难也往往激起人们行动的勇气。若没有困难,人们也许疏于行动。正如有时日食衬托出彗星一样,英雄也因突然降临的苦难而脱颖而出。在某种情况下天才如同生铁需要燧石敲打一样,也需要突然而激烈的苦难,才能使一些性格成长成熟。而在耽于逸乐的环境中,这些性格却易于枯萎和凋谢。因而激励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难对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远比漠然散漫慵懒地打发时间强。惟有艰苦奋斗才是胜利的条件。没有困难也就没有努力奋斗的需要,没有诱惑也就没有自我制约的训练,而且也就没有美德;没有困苦和不幸也就不会受到忍耐和顺从的熏陶。因而艰难困苦和不幸一点也不邪恶相反,往往是力量、纪律和美德的最好源泉。

王雪红是王永庆的三女儿,顶着“经营之神的女儿”的头衔,王雪红却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唯一的经济支持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靠着用它抵押贷款来的500万新台币(合100多万人民币),王雪红创办了威盛集团。

不过,王雪红承认,每天三点钟起床,做毛巾操、写文章的父亲,亲身展现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则,对她的影响很大。父母最常给她的教诲就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

现在王雪红也有晨跑的习惯,每天坚持5点半起床,风雨不改,即使出差生病也无例外。王雪红解释说:“神一直告诉我,懒惰的人会很苦,你如果再睡,你的‘粮仓’就要被别人抢光了。”

王雪红正是靠着这股认真、坚持的劲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全球三大芯片商之一,她本人也被封上“科技第一女创业家”的称号。

2001年,威盛遇到来自于英特尔的专利侵权诉讼,王雪红始终不肯低头,最终两年后威盛和英特尔达成了十年的交互授权协议。

王雪红在国外读高中的时候,王永庆每一两个星期就会给她写一封信,虽然那时候王雪红觉得爸爸的字又草,写得又深,实在很难理解,但王雪红把每一封信都细心保存,几年前重新翻过,有很多启发。

因此英国的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惟有经受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人们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人生智慧。”那些最伟大的人物无一不是苦难的学徒无一不是经尽千辛万苦才成就辉煌的。

对于现代青少年来说,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在温室中长大过于娇嫩将来就难以经受住社会的风吹浪打容易在复杂,冷酷的社会中凋谢。同时在磨难中能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因为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策略从而使自己吃堑长一智。因此到艰难困苦中去磨炼,对于青少年的成才是很有好处的。

11.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中国文化以“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贵和谐,尚中庸”,与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形成了相异成趣的文化传统。“和”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为“和气”,在治家中体现为“和睦”,在成人取向上体现为“和谐”,在自我修养上体现为“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治家是儒学理想的一部分,在宗法观念下,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和,在理论上是一种修养、一种信念;在实践上往往体现为一种策略。“和”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曾国藩在治家方面颇有心得。他说“家和则福自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兄言弟从,弟请兄允,一家人融洽相处肯定会发达,相反兄弟反目,婆媳扯皮、夫妻计较,这样的家没有不败落的,要守得住‘和’字才好”。

只有和睦幸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身体和头脑都健全的孩子,一个缺失爱的家庭,孩子们常常是在充满苦恼和寂寞的氛围中长大的,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家就是让心灵感受幸福的天堂,这些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家给了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家给他们的感觉就是冷漠与孤独,这些孩子很不幸,上帝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对于这些不幸的孩子,家的感觉不再温暖,当他们长大的时候,或许会努力寻找一个能温暖自己心灵的家。有一位心理医生就曾这样说道,一个孩子如果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中长大,那样的话这个家庭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家就是孩子们成长的世界,家的温暖与幸福就是孩子们心灵的快乐,家的和睦与团圆就是孩子们心灵的幸福。有许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常常回忆起自己的家,他们说是家的幸福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梦想。

俄罗斯总统普京先生在写的自转时这样回忆起自己的家:小时候,我出生在一个俄罗斯普通工人的家庭,我记得我童年的家就是一个大杂院,我的家庭是俄罗斯社会最底层的家庭,但是很幸运,我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很爱我。

正是父母的和睦给了这位俄罗斯总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或许正是家庭的和睦幸福才成就了普京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那叱咤风云的壮丽人生,可见家的重要性,家的和谐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幼时因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慧光早现的“神童”。其实,司马光的成长与他父母对他得当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没有沉湎于几十万家产之中,而是专心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作法,来待人处事,事政治家,培养子女。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宋天禧三年,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和贵胄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往往都是同窗们都背会了,他还没背出来。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于是,别人做游戏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苦攻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第二年,他开始学习《左氏春秋》,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刚听完老师的课,他就能够明白书的大意,便讲给家里的人听。渐渐地像着了迷一样,常常因学习忘了吃饭睡觉。父亲不仅关心他的学业,而且在做人上严格要求,以培养他的优秀品格。司马光五六岁时,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他说是自己剥的。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知道了,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在父母的教诲下,司马光到了15岁,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而且,学到的知识都很扎实,以至“终身不忘”。后来,他经过去时19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翰、纪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

现在有很多教育学家都在呼吁家长们尽量给孩子们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有很多家长一提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充满了抱怨,抱怨自己没有生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其实,我想并不是那些家长的孩子不听话,而是家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心理学家和一个总是逃学上网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说出了他的心理话,他说是家的不和睦让他感受到了冷漠。而一个孩子如果心灵感受到了冷漠,那他就要寻找温暖,既然不能从家寻找到温暖,那就只能从虚幻的网络上寻找到温暖。正象教育专家陶宏开教授所说的,其实迷失在虚幻网络中的孩子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而是家的不和谐,家的不和睦,家的冷漠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要总是在孩子的面前抱怨生活的艰辛,不要总是在孩子的面前争吵,那样的话,孩子们就会觉得家是冷漠的,家的冷漠会促使这些孩子们在虚幻的网络上寻找家的温暖,家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尽管孩子成长的环境还有学校和社会,但家是最关键的,因为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很大程度取决于家,而不是学校和社会,只有让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幸福快乐,才能塑造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其实任何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从家里长大的,都是从童年度过的,无论是怎样的大人物,都离不开家,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凡人,家都是我们最幸福最快乐最留恋的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