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泓一大师乃智慧 >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6页)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6页)

立足的强者。家长都要付出全部的爱去帮助他来尝试融入这个新世界,让他去学习他不懂的东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在他的精心培养教育下,都很有出息,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刘少奇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原则。有一次.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厶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厶要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一是无论是管、还是放都体现了严教的思想。他的“管”充满了“严”,但并非是一味的死严,而是管得有原则、管得有方法,采取批评、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以理服人,使孩子深受教益。他的“放”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寓“严教”于“放”中。

二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思想品德、礼貌、纪律等方面的事情严格管理,决不马虎。源源在校住宿,学校为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簿。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职务,工作是那么忙,但他也要抽出时问,过问此事。有时还马上自己对孩子的批评意见,结尾自己签上自己少年时代用过的名字。这是管孩子的学习。

当发现源源把窝窝头扔掉,出现糟蹋粮食的行为时,少奇同志看过联系簿,当面批评了源源,并在联系簿上写道“要爱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粮食来之不易,不许糟蹋。”这是管孩子的品德。

当女儿平平到首都机场为外宾献花后,少奇同志问她:“你跟老师说再见了吗’”平平一伸舌头,扭头又跑到刘老师跟前,恭恭敬敬地说“老师,再见!”这是管孩子的礼貌。当发现家里有公家的电视机时,刘少奇同志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电视机是公家送来的,我们不能据由己有。再说,我们这里有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应当让大家都有机会看。你们说,电视机应当放在哪里呀”这是管孩子们的纪律。

三是刘少奇同志的“放”即把孩子放出去吃苦耐劳,去经风雨见世面,去增长见识、长才干。如,让平平给远在一二百里地外蹲点的妈妈一王光美去送信,并且不准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平平买车票,不准送她去车站,不准有小车送,也不通知光美同志和县委去接她,让她自己走一趟。这就是锻炼驻子经风雨,见世自,独立女事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我们一些父母把孩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丢了。有的父母该管的不管,该放的不放,就是没有处理好对孩子的“管”与“放”的关系。

基于这一点,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

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尤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

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但西方国家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9.教育是一门学问

有一个心理实验很有意思:将一只跳蚤放进杯子里,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子上盖上一个透明盖,跳蚤仍会往上跳,但碰到几次透明盖后,碰疼了,慢慢地就不跳那么高了。过了一段时间,将透明盖拿走,发现那只跳蚤仍旧只能跳那么高,它已经永远跳不出那个杯子了。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就好比是那个杯中的跳蚤,家长的负面教育就像杯子上的透明盖,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潜能的发挥。假如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负面教育的方式,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再也没有勇气跳出那只杯子了。因此,一般来说成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正面教育要大于80%,负面教育则必须小于20%。这还要看孩子的性格确定,对那些敏感内向的孩子,负面教育的比例还应更小。

有些父母虽然一肚子的学问,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显得十分“贫穷”。做家长是一门职业,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牛琳,被孩子们称为“知心妈妈”,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在线”特邀嘉宾。她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博士。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儿子17岁时以当地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如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牛琳的教子方法如下可供借鉴:

牛琳语录1: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诀,当你说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或者批评往往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评价,甚至会给他们的行为带来指向性。所以,不是聪明的孩子被表扬,而是表扬能使孩子聪明;不是蠢笨的孩子被指责,而是指责能使孩子蠢笨。

牛琳语录2:赏识你的孩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用负面的话语。“成功箱”是牛琳教育方法中一件独特的法宝,这件法宝的功效在她自己儿子的身上就得到很好的应验。

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牛琳就给儿子准备了一个“成功箱”,用它来装进孩子点点滴滴的成就和进步。成功箱里的第一件东西是儿子1岁时画的一幅画,一根歪歪扭扭的直线和几个不规则的圆圈,那是一串冰糖葫芦。曾有人问牛琳:“这也能算成就吗?这冰糖葫芦还没串在一起。”牛琳自豪地回答:“1岁的孩子就知道冰糖葫芦是由棍跟圈组成的,就已经很棒了。”儿子上幼儿园了,牛琳又为他制作了一个成功表,儿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用象征性的东西贴上去。

“成功箱”其实就是一个象征,它可以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每一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认同。

牛琳语录3: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一些家长没有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牛琳逢人便夸奖自己的孩子:“我儿子特别听话,从来不惹我生气。”当着孩子的面,牛琳更是毫不吝啬赞美的话语。有朋友到家里做客时,牛琳会说:“你看我的儿子,回家总是先写作业,从来不到处去玩。”客人越多,牛琳越这样说。在牛琳经常有意无意的夸奖下,儿子越来越自觉,果然如牛琳所期望的那样,一直都很听话、懂事,很少惹我生气。

牛琳语4录: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告诉孩子棒在哪里仅仅告诉孩子“你很棒”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棒在哪里。

表扬是有公式的: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对男孩子可以拍拍他的肩,对女孩子可以摸摸她的头发。

繁体的“爱”字是由“心”和“受”组成的,这说明,爱是一种心理的感受。爱,不是由给予的人说了算,而是应该由接受的人说了算。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100%的父母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却只有50%的孩子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说,我们的父母爱“打麻将”、“挣钱”、“爱他的面子,想让我考得好为他们争光。”

为什么家长的爱,孩子感受不到?因为你不会爱。爱是一门学问。

小时候,孩子追着大人问:“这是什么啊,为什么啊?”家长回答:“现在你不懂,长大就会懂了。”现在是家长问孩子:“这是什么啊?”孩子不屑地回答:“这个你不懂,说了你也不懂。”“代沟”产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