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
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做噩梦
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抱怨
……
1)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
保持镇定,告诉孩子们遭到了地震,受到了很大损失,强调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并且保证家人和朋友会照顾他们,生活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了解孩子的感受,听孩子们诉说他们的感受或担忧,让他们知道这个反应是正常的,每个经过灾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鼓励孩子们谈谈地震,给他们一个机会,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讲出他们的经历,如果孩子不想说,可以让他们用画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说出自己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
让孩子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让他们从朋友身上得到支持,减少不安感,相互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渡过难关。
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会让孩子觉得有所依靠,有安全感。
2)灾难之后,跟孩子说些什么?
允许孩子提出问题。
敢于承认有些事情你回答不了。
根据孩子的接受水平来回答问题。
和孩子讨论一些应急计划。
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恐惧,以及看似无关的话题。
限制孩子看到或者听到有关灾情的报道。
告诉孩子没有不好的情绪,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很多反应是很正常的。
不要因为发生的事情怪罪自己。
让孩子谈谈灾难中表现出的好事情,比如相互救助、家庭重聚等。
3)除了谈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无言的相伴: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和陪伴。
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
无限的关怀:有时候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眼中看到你关怀的动作,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着,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让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可以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得以疏解。还应该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都是人在痛苦是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是正常的。
4)在避难所,要注意什么?
让孩子有机会见到自己的朋友。
在临时住所,允许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保持生活规律性,让孩子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包括尽快让孩子们回到学校)。
让孩子可以谈论自己的感受,仔细倾听孩子的恐惧和担忧。
注意由于重新安置而导致的问题,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2)小心应对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