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书信,一时间,朱常瀛陷入沉思。
这是济州大本营送来的第六封书信了。
入辽路线一改再改,进兵时间一推再推,数万大军集结大静,每日都是海量开销。
“国兴,那杨镐还没有定下来如何攻打建州么?”
“没有,但以朝廷所备粮草推算,最迟也拖不过明年三月。殿下,我们也是时候做出决断了。”
济州大本营着急没有错,大军早一日进入辽东便多一分好处。探查敌军虚实,适应环境气候,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对敌策略。。。。。。
朱常瀛也急。
但几万瀛州大军公然开进辽东,怕不是朝廷要优先剿灭瀛州叛逆了。
即便转运使这个差事可以瞒天过海,但兵力也必须分散分批安置。
在辽东沿海兴建码头港口,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在这个消息闭塞,传递信息极为困难的时代,几万大军分散十几个据点而不被人注意,并非难事。
毕竟瀛州军同属大明军,各卫所不会吃饱了撑的派人去监视瀛州军一举一动。
但朱老七仍旧不满意,偷偷摸摸见不得光,临战又要有能力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个微操的难度太大了。
“好,便依着先前决议,大静人马一分为二,主力移防营口,山地步兵团移防皮岛。”
“所有军事调动要于十一月底之前完成,同时,大本营也要移驻营口。”
“告诉叶燕山,分散转运,驻防期间要注意隐蔽,莫给我找麻烦。”
辽东军的进兵路线虽然还没有确定,但瀛州军的进兵路线,在经数次更改之后最终还是定了下来。
东路军为主,走西辽河,转大粱河,入辽阳,再转大粱河,兵抵鸦鹘关。
鸦鹘关,已为建州占据,向东北八十里,即为建州统治中心赫图阿拉。
此路,地势平坦,水陆并进,可极大减轻瀛州军辎重运输压力。
西路军为辅,以山地作战为主,走鸭绿江,袭取长城关外宽甸六堡,伺机兵进建州腹地。
此路,群山叠嶂,山势绵延,以袭扰为主。
战端起,建州青壮必然集结赫图阿拉,那些偏远村寨便是西路军的目标,走一路平一路,妇孺一并打包送走,清乡!
军令很快草拟好,朱常瀛看过,签字落印,交给谭国兴。
转过头,朱常瀛看向姚定邦。
“你准备一下,随下一批运输船赶去营口,协助曹化淳筹备辽东漕运。”
“这份公文你拿着,由曹化淳出面与杨镐商议。无论如何,辽阳转运分署一定要于十一月底之前运转起来。”
朱常瀛这个转运使,非但负责海运,同时也负责辽东河运。
辽东河运几乎没有,相当于从零开始。
拿到任命状之后,朱常瀛便写了一份加急文书给曹化淳。命他由暗转明,筹建辽东漕运。
河运船只,转运衙门要多少有多少,唯缺少人手。
这却正好,沿河设置转运站,以护漕名义暗中遣兵,这又方便了许多。
忙忙碌碌又过了几日,时间临近八月底。
四艘运兵船,两艘物资船相继发出。
与此同时,张家湾第二批库粮抵达。
这一次的库粮可以直接拿去粮店售卖了,品质上乘,数量足额,甚至略有富余。
张家湾守备太监派了两个干儿子亲自押运,到了津门便跪在王府别院门前请罪,且还送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