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赴任,如今人就在京师。”
杨家春沉思片刻,微微苦笑,“据奴婢所知,拨付辽东饷银尚未商定,先前战死辽东将士的抚恤也还欠着,还有粮草,军械等等,无一处顺利。”
“嗯,也就是杨镐在京要钱要粮呢,不然他也不好去,是吧。”
“大抵如此,不然辽东形势危急,没有理由耽搁。”
“咱们的粮食补给呢,运过来多少了?”
“殿下请过目。”
杨家春拿过账本,朱常瀛打开来看。
米粮豆粨等以万石计,衣服鞋帽以千件计,各类庞杂物资就更多,林林总总二十几页。
而这些仅仅是北洋商行自行采购物资,并非瀛州正经军需。
如果将济州大静县存储物资也计入在内,数量还要翻三倍不止。
朱老七干架,从来喜欢以势压人,以绝对的实力碾压对手。
大明生产力冠绝全球,不要说举国动员,只瀛州本岛以及几个市舶司所在,多大规模的军需订单也能吃下。
而朝廷筹措军需的办法,简直不能看,看就上火。
“不错,但还不够,要继续加大采购力度。”
“殿下,这些也只是计划采购的三成,预计年底,北洋商行撒出去的单子可尽数完成。”
朱常瀛微微颔首,又问,“辽河口码头修建的如何了?”
“三进宅子六座,库房二十间,营房五十间,马棚可容马两千匹,还有两座宅子在建,年底可完工。”
闻言,朱老七终于泛起笑意。
“当真不错,辛苦你们了。扫荡叛逆,安定辽东,你们居功至伟。”
辽东不缺少河流,但却没有像样的码头。自打朱常瀛从北疆返回,便指示杨家春想办法打通关节,在辽河流域筹备航运枢纽。
最终,建港地点选在辽河出海口东岸。
那片土地,表面上为盖州卫几位大户所购买,房屋宅院也是通过他们来修建,只要圈起围墙,那就是一座大型堡垒。
日后,货物从津门起运,走渤海直至辽河口,简直不要太丝滑。
那什么辽东走廊,被朝廷视为咽喉要道,其实大可不必。
午后一时许,会议结束。
朱常瀛一行人收拾行囊,骑马奔赴京城。
七月初三午后四时许,巍峨雄伟的北京城映入朱常瀛眼帘。
时光荏苒,睹物生情,令人唏嘘不已。
东直门外,几匹马并肩而立。
朱常瀛举目仔细分辨,原来是朱老大、朱老五、朱老六。
岁月如梭,物是人非,如果不是那身亲王服,也未必能认得出来。
想必,他们也是如此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