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木桥刚刚落下,还没有完全铺垫好的时候,后方已经传来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声:『杀——!』
陈戊大叫,『别分心!检查!加固!』
惊天动地的怒吼如同平地惊雷,压过了炮声的余响!
早在后线列阵完毕的两千精锐步卒,如同决堤的洪流,沿着被火炮履带一次又一次压实的地面,通过陈戊等人事先铺垫好规划好的通道,直接冲向水中的木桥!
他们以什为单位,队形严整得如同移动的城墙!
前排刀盾手高举蒙着牛皮的圆盾,后排长枪如林,寒光闪烁!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骠骑军兵卒看起来似乎是散兵线往前冲猪突,但是实际上是按照数条在硝烟和晨光中若隐若现的白色石灰粉,以及相应的角旗所划出的引导在前进!
这些引导线和标志物,正是庞统和手下的军吏,在之前的夜晚里,在无数次的测算,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所勾勒出来的进攻路线!
这个部分的路线,不仅是巧妙地避开了曹军布设的陷坑、铁蒺藜区,以及正面火力最密集的垛口,同时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部队之间的相互阻碍,拖延,可以让每一支部队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抵达作战地点!
目标就是被标注出来的,土垒乙丙结合部位,以及预设的曹军后援集合点!
刀盾手因为身穿重甲,携带圆盾,所以跑得比较慢,而骑兵显然就是最快的,所以要让多兵种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战斗力,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冲啊』的号令就行的……
前线临场协调的责任,就压在了张辽身上。
张辽不免也有了一点紧张,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觉,似乎是又一次的回到了他年轻的时候,茫然且兴奋的第一次站在战场上。
他敏感的领悟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在局部战术范围,或者可以称之为在望远镜范围内的战斗模式的巨大改变!
华夏的战争史确实是一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持续改革与进步的壮丽史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军,到了秦汉之时的将领制度,再往后到了府兵制,其实华夏在战争历史上,也是一直都在进步改革。
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制度变革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以及统治者面临的挑战。
华夏春秋『三军』更多是礼制规范下的军队编制象征,其规模和组织形式与贵族分封制紧密相连。兵源主要是国人。西方直至中世纪依旧在玩着类似的这一套模式,并引以自豪。
在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军队规模剧增,兵源从国人扩展到野人,甚至出现早期的募兵。这就导致了贵族军权统治的崩落,越来越的平民军事军官进入了指挥阶层,只会扔白手套表演的贵族被撩阴脚撂翻在地。
从此华夏开始发展多兵种协调作战,骑兵开始崭露头角,车、步、骑协同作战日益复杂。
弩等先进武器的普及提高了战斗力,《孙子兵法》等兵书出现,标志着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强调谋略、情报、后勤、治军等系统性战争观。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彻底废除分封贵族私兵,军队由国家统一掌控。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由皇帝指派将领进行军事作战的模式成为常见模式。
但是韩信的死,代表了绝对信任的彻底失败。
因此汉代开始分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形成更系统化的武官体系,实行将兵分离原则,这种军事改革的进步,也就带来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但是随后也产生了在军队之中的腐败,导致东汉衰败的西羌之乱,就是将领制度腐败的表现,也导致了三国的豪强争霸赛的展开。
而唐代之时,针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豪强私兵化和军阀割据的弊端,沿用了西魏北周时期创立府兵制,使得国家无需负担庞大的常备军军费,也削弱地方割据,有效防止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府兵制度也同样有致命的弱点……
而后来,如宋代禁军厢军制、明代卫所制,实际上都是在尽力的协调在土地制度、战争形态的变化下的军事适应性与创新,都在为了解决前朝军事制度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而努力。
除了辫子朝。
所谓八旗,其实就是走贵族军事的老路子,拿春秋战国的甘蔗渣吃,为了保证甘蔗渣没人抢,还进行种族隔离,分化,殖民,驯养,是为了专门奴役汉民而设计出来的制度,也就是奴隶主军制。
而斐潜对于军事的考虑,就偏向于后世的现代军事理论。
军人,尤其是职业化的军人,和平民百姓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普通百姓,杀人者死,而军人,则是杀人者勋。
在后世之中,大多数都是以职业军人为骨干,以常规义务兵为血肉,而组建起立的战争机器。
因此,斐潜要走后世军制的路子,就必须保证这些『骨干』不会在战争当中大量的折损置换,那就无法让经验保存起来,让这些中低层的军校士官得以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