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阳在南,阴县在北。
这两座县城,几乎是扼守住了通向武关,以及丹江汉水的通道。
原本这里因为处于交通要处,因此往来的商贾行人不断,但是现在因为战争的原因,这里的人几乎都要么跑了,要么死了。
现如今在筑阳的,是廖化,而驻扎在阴县的,则是诸葛亮。
就如同诸葛亮之前预测的一样,曹军大举来袭。但是具体怎么袭击,那就不好说了。
没有谁是神仙,也没有谁能未卜先知。
诸葛亮在罗老爷子的描绘下,即便是寄托了罗老爷子的个体代入,但是也依旧表现得很是青涩,不像是历史上后期的那么政治纯熟,反而是像是愣头青一样当众扇刘大耳的脸,抢关张的风头,骑在鱼酱头上拉屎……
其实和后世总裁文没什么区别。
毕竟总裁只需要装逼,其他苦逼的事情都是牛马在干。
而现在么,诸葛亮倒是真的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当中成长。
就像是之前李典不愿意接收这些曹军降兵病民,可是诸葛亮说服了李典廖化。
理由就是骠骑大将军的精神……
当然,诸葛亮不会像是后世棒子一样只会喊忠诚,而是讲道理摆事实。
关中这几年,之所以能够重新复苏,直至后面的强势崛起,靠的不是士族的经文,也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这些年战乱,以至于向关中河东流动而来的民众百姓。
没错,当下诸葛亮的想法已经和历史上的那个孔明略有偏差了。
士族bUFF削弱,百姓bUFF增强。
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关中,在斐潜的治下,有着最为普通的那些民众百姓所渴望的东西……
希望。
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在一个一生下来就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社会当中,是没有任何奋斗努力的内驱力的,不管那个世界,那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到什么程度,制度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是一样。
因为在世界,在社会当中,人性依旧是不会变的……
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关中有了人气,才有了活力。
否则就和阴县筑阳一样,不管多么交通要道,人一走,便是全然颓废。
但是诸葛亮接纳这些降兵病民,依旧是一种『高危』行为。
即便是带了罩,依旧有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阴县就成为了接收这些降病兵民的大基地,而筑阳就依旧还是主要骠骑兵驻守。每到一批的降病兵民,就在筑阳简单进行处理之后,然后送到距离筑阳不远的阴县来。
阴县的兵卒不多,主要是维持秩序所用,而其他骠骑军兵力是在筑阳的廖化手里,以及先期往汉水上游撤走的李典分部……
此时此刻,在夏日的蒸腾热气中,阴县更像一个巨大而沉闷的蒸笼。
夯土城墙在烈日暴晒下发出干涸皴裂的呻吟,狭窄的街道上人影稀少,连虫子都不见得半只。
瘟疫伤寒病菌也暂时在这样的温度之下得到了抑制。
诸葛亮并未在县衙,而是在靠近北门的一处临时征用的库房里。
县衙早就已经在之前的战争当中被毁坏了,反倒是作为仓廪的库房,因为建造的时候讲究坚固和耐用,采用类似于条石的墙体,因此在战争和掠夺当中保存了下来。
越是繁华浮躁的,越是容易破灭。
越是简单质朴的,却更容易留存。
因为库房的窗户很高,虽然也点了油灯,但内部多少有些昏暗。
高窗透进几束光柱,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
几张长案拼在一起,上面铺满了竹简、帛书、名册。
诸葛亮穿着一件半旧的青色深衣,袖子挽到了手肘,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正俯身仔细查阅着一卷名册,修长的手指在墨迹间缓缓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