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呢?这怎么选择?”表哥想了想,问起林默一个未谈及的问题。
林默刚准备张嘴,又收回思绪继续思量起来,石油船用燃料,像柴油重油这些,已经规模使用,但还不够广泛,这导致一些港口码头并无油料供应,尤其中小码头,有供应价格也不经济。
煤炭,依旧是很多船只选择的燃料,甚至不乏新建的,供应也更广泛普遍,不过其热值低,燃料利用率也不高,使用中还有诸多不便,淘汰是必然的。
不过考虑后,林默还是将煤炭列为首选,没办法,想要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等等,只能优先选它,再说,它是蒸汽动力。
也就是烧开水,煤炭只是燃料,可以用煤烧,也可用重油烧,只要稍微改一改便行,只是没有专门设计的那性能,但也能用。
以烧煤为主,且研究时可稍为便用其他燃料优化一二,另外,便是轮机舱留出充足冗余,且设计时预留更换改装的通道、空间。
而林默的另一方案,便是集装箱与集装箱船,这可说是海运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创新,改变了海运模式,甚至改变了经济……
“…我是这么想的,货运中,很多货物都是被装入麻袋或小货箱中运输,方便于装卸,哪怕客运,乘客也多以行李箱,装各类行李。
既如此,那能不能弄个更大的箱子出来?将麻袋、货箱又放入其中,在船上,集装箱直接堆叠,卸货时,用专用吊装设备,成箱成箱去卸,速度不是更快?
甚至卡车,也可直接装上集装箱当车厢,直接运走,火车也一样,一节车皮,设计成可装一箱或几箱,如此一来,水公铁打通,装卸货便都是直接装卸集装箱,效率将会获得极大提升。”
听到林默描述,表哥也是端坐直了身子,旁边现在还有人涮涮为他做记录,而对集装箱跟船,他及在场几人,都表露出了极大兴趣。
“…不过,此事想要做起来也不容易,新的船型如何设计?码头的新吊装设备,也要设计研发新的。还有如何固定?如何起吊等等,也需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甚至集装箱设计,门道也不少,首先是大小,原则是尽量做大些,留足余地,免得各方面技术进步后被迅速淘汰,其次是箱体如何设计制造,才能确保足够强度,最后……”
集装箱船,是全新船型,如何设计建造,可开个新分类了,难度自然不低,更别说,集装箱船往往都是大船型,设计更复杂。
甚至可能还需他们自己研究部分核心技术设备,且不似自由轮,用成熟可靠甚至稍显落后的技术,这需研究的,不说是最尖端,也必然位属前列。
吊装设备也同理,这几乎是要开发全新的整套设备,尤其林默的要求还高,吊装更大集装箱,设备性能自然也只能提高。
目前的码头吊运设备,基本不大满足此要求,后续让配套设备落地也非易事,不过只要能拉一些人下水,并将头起好,应该会有很多人上赶着找上门。
至于固定、起吊这些,林默记忆中只有模糊的三言两语,他也只能连蒙带猜,给些云里雾里的建议,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了。
而集装箱,肯定不能小,不然等公路、铁路及港口等的设备性能提升上来,货箱性能不足,原标准很可能被人推翻,到时做为标准输出者,损失可不会小。
至于推出新标准,只能说做为外来玩家,若不能在一开始,便立稳身子,并培养出足够庞大的群体成为旧体系维护者,肯定会被人吃了,而非打新标主意,但旧标想维持,性能自然也需要能尽可能满足多数需求。
当然,这不是说只有一个尺寸的货柜,像目前吊装设备,吊装能力有限,肯定需要小型货柜做过渡,而未来技术提升了,肯定也需更大货柜装运更多货物,满足更多需求。
几人一番勾通交流,一致认同宽度应该统一不变,方便装运,具体参数几人并未直接确定,需考虑卡车、火车宽度及各国一些法规之类,综合考虑后厘定。
宽度的大致范围,被三人确定在二至三米间,虽需考虑上述问题,但肯定越大越好,只要不是超得太大,让很多已建成设施无法通行便可。
超出现有既定标推一些,没啥大问题,船都有巴拿马船型,车,难道就不能倒逼着,来个货柜车型?
高度嘛!则也是保持在二至三米之间,尽量与宽度一致或略高,高度并不彻底限制死,可在标准高度基础上加高满足一些特殊需求,但还是以标高为主。
至于货箱长度,尺寸就多了,先定一个标长,然后在此基础上倍增半减,以确定不同型号尺寸的货箱,如此并不会过多影响装卸运输。
标柜长度会在六米以上,大柜则是两倍标长,小柜是二分之一标长,微柜则是四分之一标长,也就是暂分大柜、标柜、小柜、微柜四类。
微柜是个过渡型号,未来也可做为小船的货柜,内外部会专门设计销插铰锁等装置,能让微柜之间相互拼接连结,方便运输。
小柜,同样是过渡型号,不过在起步阶段应该会是主流,且在未来也会有更长生命周期,小车、小船,乃至个人货柜,都是其应用方向。
标柜则是行业前中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货柜,其已能满足多数载货需求,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淘汰。
而大柜,则是聚焦未来的,前期估计看不到它的多少身影,中期可能普遍一点,后期可能再多一点,但想成为主流,时间会挺漫长。
几人仔细商讨合计,又确认了其他一些细节,并比对了记录,这才结束了船的话题,表哥继续喊新人进来向林默汇报。
又过问处理了几项投资,揉了揉太阳穴,接过表哥递来的一份稍厚的资料,林默翻开一看,立马便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