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三万大军在城外集结,王凝之带着亲卫和慕容垂一起,从宫门出发,沿着大街向西门行进。
他的仪仗一出来,洛阳城内的百姓便纷纷涌上街头,驻足观看。
胆子大的百姓一边跟着队伍前进,一边高喊道:“殿下这是要出征吗?”
王凝之放缓战马,笑着回复道:“算是吧,我去前线看看。”
有人大喊道:“是因为秦主到了前线吗?”
“你们这是在担心吗?”王凝之停下马,侧过身子,反问道:“现在可是我们主动进攻关中,你们在怕什么?”
这话一出,下面不少人都放声大笑,现场顿时热闹起来。
“我们才不怕,怕的就不是洛阳人。”
“世子都在前线待着,我们有什么好怕的。”
“当年敌军打到城下,我都没怕过,还帮着往城墙上搬运物资呢。”
……
跟随王凝之已久的原金墉城、乃至河南郡的百姓,自然不会被现在的小场面镇住。
但不少从其他地方迁到新洛阳城的,尤其是从江南避难回归的百姓,确实是第一次感觉到战火离自己这么近,他们更希望能够休战。
王凝之笑道:“不怕就好,我去前线转转就回,最近城中流言不断,你们再听到有人散播这种畏敌如虎的言论,记得帮我啐他一口。”
众人笑得更大声了,纷纷称是。
王凝之再次策马向前,缓缓行向西门。
他一边走,一边和百姓聊上两句,轻松的姿态,让不少心存忧虑的百姓放下心来。
一行人来到西门,这里聚集的人更多,大家站在道路两侧,挤得水泄不通。
沈劲带着洛阳守军维持秩序,将蜂拥而至的百姓隔开,这才空出一条道来。
人群之中,有人高喊道:“周王这是还要向前线增兵吗?”
这话问得有些水平,王凝之再次停下脚步,嘈乱的现场也因为这声大吼突然安静下来。
大家左顾右盼了一下,不知道是谁喊的,又齐刷刷地看向王凝之,等着他的回复。
王凝之环视了一下人群,笑着摇摇头,“有问题,就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出来问吗?非得这么藏头露尾的。”
人群中没有动静。
王凝之见状,继续说道:“之前我已命人在城中贴出布告,告知大家前线的情况,所以对增兵仍有异议的,要么是觉得我们根本打不赢秦国,要么是觉得我就不应该去打秦国。”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让人看不起。”
“有人愿意关上门,对虎视眈眈的敌人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地过日子,但我不愿意,我相信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百姓都不愿意。”
“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出征,并不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收复失地,是为了让洛阳、乃至全国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有些人自己贪生怕死,一味退缩,却还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说勇敢者的不是,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我周国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