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显的是它的颜色,颜色变深了,叶片表面隐约透出类绒毛的质感,脉络里好像有淡淡的光在动。
这种基因表达,不仅借鉴了青灵,还借鉴了上次在林子里发现的植物。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凌疏影仔细检测完最新一批藻苗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现藻苗已经成长。
她给这些强化巨藻起名叫“守望者”。
她召集了一些暂时有空的居民,包括几个好奇的半大孩子,亲自带着他们,把培育好的“守望者”藻苗小心地装在特制的保湿篮子里,坐小筏去那十二处预定的节点。
到了水下,她亲自示范,把藻苗的根部牢牢固定在礁石的缝隙或凹坑里。这些藻苗的根部经过特殊处理,能分泌一种粘稠的生物胶质,很快就能让周围的泥沙碎岩凝固,形成牢固的天然固定点。
“它们会在这里慢慢长大、蔓延,”凌疏影浮出水面,对帮忙的居民和孩子解释,水珠从她发梢滴下来,“不只能像防波堤一样减弱海浪对岸边的冲击,还能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觉得靠近这里更麻烦。”
她没把防御的事说得太吓人,但大家看着那些明显比普通海藻强壮的藻苗,眼里都多了些安心。
处理完防御体系的初步布置,凌疏影甚至没好好休息,就马上开始编课本。
毕竟是应出去的话,不干不行,这活儿在别人是件大事,在目前的她来说,难度并不高。
她找来岛上经过防水处理的厚纸张,还有少量耐水的矿物颜料。
没有印刷设备,她就亲手画、亲手写。
这项工作大多在她的木屋里做,那张宽大的书桌第一次被图纸和笔墨占满。
第一册是《澄光岛常见生物图鉴》。
她趴在桌上写画,笔触精准又冷静,仔细画下雪蔓藻、蜜藻、银鳞鱼、巡极贝,还有蓝荧苔藓、地纹藤等几十种动植物。
旁边用工整清晰的字标注名称、主要特点、能不能吃或有没有其他用处、怎么处理、需要注意什么。
她的画特别写实,甚至有点死板,但好处是每个细节都准确,让人能照着图找到对应的东西。
第二册是《海上求生与急救常识》。
她整理了怎么用日光蒸馏法获取淡水、怎么靠星象和洋流辨别方向、怎么处理常见的外伤和海中毒素、怎么应对风暴和迷路,甚至怎么利用渊涡附近的特殊现象等实用的保命知识,还配了简单清楚的示意图。
第三册是《藻农初阶》。
她用最浅显的话,写下种植和维护藻类作物的基础方法,包括营养液的基础调配比例、怎么识别和防治常见病害、收获和储存的最佳时间等。
目的是让就算不识字的人,看着图也能学个大概。
她趴在桌上工作时,神情很专注。
窗外的阳光透过棕榈叶的缝隙,在她略显疲惫但格外平静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孩子们有时会悄悄聚在窗口探头看,看到她笔下慢慢成形的逼真图画,忍不住发出小声的、压抑着的惊叹。
凌疏影偶尔会从图纸上抬起头,对他们淡淡地笑一下,然后继续低头写画——那笑容虽然淡,却足够让孩子们开心地跑开。
这期间,她也没停下对藻类的研究。